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

[复制链接]
查看7861 | 回复0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 k; t5 Q" h" e4 a. u, w0 O$ N& ~
) B6 g6 _7 l) N贝莱德集团以9亿元折价34%出售上海中港汇大厦,较2017年的收购价缩水5亿,如同一场不得已的战略撤退. J/ E# ]  W$ }* y
与此同时,李嘉诚出售43个全球港口的交易在各方压力下仅"暂停",并无放弃意思。两位资本巨头态度迥异,宛如一出微妙商业默剧。
; H5 P  C3 C. [% m贝莱德为何急于割肉离场?背后隐藏怎样的资本博弈?
8 o" W4 E" _9 E3 G( A* i4 d0 o& Q+ o0 ?6 g: u" M0 f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1.jpg

1 \+ o# _9 Z3 h. K% B7 K贝莱德的5亿割肉大戏" c; K/ m  }! e, o+ i

  `# k" N9 M0 y' P7 x金融世界的巨鳄也有狼狈不堪的时刻,贝莱德集团这头华尔街金融怪兽,正在上海地产市场上演一出触目惊心的"割肉求生"大戏,该集团以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匆忙出售中港汇大厦,这个数字看似庞大,却比其2017年的收购价整整少了5亿,折损率高达34%,相当于平均每天亏损近25万元,如此惨重的亏损即使对这家管理着超过10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也不得不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8 Z8 j; Z& `, ?) m. S2 @! M
: }! z+ A* B' [5 N$ V6 K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2.jpg

0 L2 d: Z/ b8 V: U" w( U中港汇大厦并非贝莱德在上海的唯一"滑铁卢",其旗下另一基金因无法偿还7.8亿元贷款,已将两栋位于普陀区北岸长风的写字楼以5.8折(约7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专注不良资产投资的鼎一投资,一系列的资产出清行动,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在股市暴跌时割肉离场的散户,只不过这次"散户"是体量庞大的国际金融巨头。
0 X6 [' F- @4 C4 J3 b4 B$ w更耐人寻味的是,中港汇大厦是贝莱德在上海持有的最后一座大型物业,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楼高27层,这次出售标志着贝莱德基本退出上海商业地产市场,而这似乎并非孤立事件,根据市场消息,贝莱德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评估其商业地产投资组合,2024-2025年已在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多个亚洲市场减持同类资产,将资金大举转向数据中心、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2024年底其数据中心投资规模已高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惊人地超过40%。+ ]8 D" e6 @3 S

" v$ O; ]% o. b8 p9 u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3.jpg
+ `. g/ }( F! x# B2 T
当一家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宁愿承受巨额亏损也要迅速撤离,这背后究竟是单纯的商业决策,还是对市场前景的悲观预判?从贝莱德的仓皇姿态中,我们或许能窥见整个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寒意,这寒意并非一时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 h* p; s6 Q8 ]( D上海写字楼市场的三重困局* E) h: t1 c0 w' Q5 o  |
& n% }2 r$ K  C, w- V
贝莱德的撤离绝非无风起浪,而是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大环境倒逼的结果,如果把整个上海写字楼市场比作一场电影,那么现在正在上演的毫无疑问是一部冰雪灾难片,数据显示,上海写字楼市场平均空置率已经攀升至惊人的23.5%,部分区域甚至超过35%,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一的办公空间正如同无人问津的"鬼城",寂寞地等待着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租户。
9 B( n7 j' V# o/ W6 [; f
. x! |. v  T1 q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4.jpg

( ^; J; g2 T$ _$ b) j, G更触目惊心的是租金的断崖式下跌,上海核心商圈写字楼的租金从2017年的每天每平方米7-9元,暴跌至如今的3.2-5.8元,这样的价格甚至连基本的贷款利息都覆盖不了,许多业主陷入"越租越亏"的悲惨境地,如同在烧自己的血续命,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2023年全年上海写字楼新签约面积仅为93万平方米,而同期新增供应却高达118万平方米,市场消化周期被迫延长至前所未有的42个月,相当于未来三年半内新增的写字楼都将成为市场的额外负担。6 k6 e7 X- @; E

2 `& \, ]9 Z2 x& U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5.jpg

9 J2 ]9 i3 A/ f& I造成这一局面的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后疫情时代,远程办公模式和灵活工作制度已经被证明不仅可行而且高效,许多企业已经永久性地缩减了办公面积,再加上过去十年上海写字楼市场近乎疯狂的扩张,年均新增供应量超过80万平方米,远远超出了市场的实际吸纳能力,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场自掘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4 ^+ q* X  p$ Z6 U4 y7 K$ X) O5 h4 ]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6.jpg
) b8 {& I/ a: q  A
在这般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资本巨头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那些被迫以白菜价割肉离场的国际资本尚且如此狼狈,而某些资本大鳄却依然能够从容应对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智慧和战略考量?
5 ?9 t, K: |' e两位资本大鳄的对弈
. `4 L9 V  N" K5 i  L2 h* O5 G; ?5 o3 m8 A/ D% a/ `* f' ^* p5 n. X5 d
面对同样严峻的市场环境,不同的资本巨头却展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应对智慧,仿佛一场精彩的资本象棋对局,一方急于撤退,一方却固守不动,而这盘棋最妙的地方在于,李嘉诚暂停出售旗下43个全球港口(包括战略价值极高的巴拿马运河两端关键港口)的消息与贝莱德宣布出售中港汇大厦的信息,不约而同地在同一天公布,如此巧合的时间点,不禁让市场嗅到一丝微妙的火药味,甚至有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协同操作关系。6 W8 K; `1 ~$ h9 z3 ?
. I* e5 O& l5 l8 \" e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7.jpg
2 w8 x- n  k# m% l: N3 g
比起贝莱德的亏损出局,李嘉诚可谓是商场智者,他擅长投资核心地段的稀缺资产,并在高位退出,例如2018年以12.8亿美元高价出售香港中环利丰大厦,获利超过20亿元,这与贝莱德亏损5亿元出售中港汇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亏得血本无归,同样是资本市场的老手,待遇却天差地别。4 [; B2 ?& s5 W: A5 L0 c
更值得玩味的是李嘉诚欲出售的港口资产控制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对中国航运安全至关重要,如果被贝莱德接手,可能让美国通过控制港口"卡住中国的咽喉",威胁中国外贸和能源运输安全,这也解释了为何央企如招商局、中远海运曾提出更高报价却被李嘉诚拒绝,而报价较低的贝莱德却获得优先权,这背后的考量显然超出了纯粹的商业范畴。
4 t' g( p& E7 F8 H2 A5 l: q4 P" N! X5 G; h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8.jpg

+ k: ]0 k5 P" a$ c7 M6 ^如今,2025年4月,多家中资财团已联合提出以更高价格竞购李嘉诚的港口资产,港府正积极协调央企参与谈判,试图促成中资接盘,避免这些战略资产流入美国资本之手,然而李嘉诚方面仍然保持着模糊立场,这场看似纯商业的交易,俨然已上升为一场关乎国家战略的博弈。
% ?% I7 A+ n# f在贝莱德果断撤离与李嘉诚小心周旋的背后,其实暗藏着一个更大的趋势:全球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中国本土资本或许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6 ]' j3 Q1 g. ]  I
: M4 ~  h6 X* }5 J& K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9.jpg
( t; f/ p  c) {* K
本土资本的逆势上升机会  k2 p1 ~. x1 X+ i/ B. L
5 j% I. l6 ~8 J  K0 J; q  T4 a
全球资本流动的大潮之下,正在悄然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格局:国际资本的撤离恰恰为中国本土资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黄金窗口期,让国内投资者有机会以合理甚至偏低的价格,接手原本高不可攀的优质资产,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接盘侠摇身变赢家"的市场现象,在危机中孕育着不容忽视的机遇。
) T$ L) k0 c5 W% E) r' I9 D! q8 g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10.jpg
. u+ \: g7 x9 z/ K1 a
这种机遇并非空穴来风,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信号,就在贝莱德等国际资本争相"甩卖"资产的同时,上海徐汇地王项目却以惊人的17.8万元/平方米的价格迅速售罄,这一现象表明,在核心区域的真正优质资产面前,市场的冷与热并非全域性的,而是高度分化的,部分本土房企如香港置地、太古地产等,正蓄势待发,趁低价收购核心资产,展现出对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  E/ e" E' q. ^6 {  W* s0 p
: Y9 q# M" r# D5 c; W4 F: i% K0 v( q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11.jpg
" w$ x! L; w" n4 G; r
中国商业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从单纯追求面积规模到注重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从传统办公空间到智慧生态圈,这场变革虽然痛苦但充满希望,数字化转型成为商业地产突围的关键,智慧办公、沉浸式购物体验等新模式正在重塑传统商业地产的价值逻辑,让那些能够适应变革的资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7 L. s5 j. b; H) l% k4 |$ @
" w( F- k2 `2 r" q( l
+ o- V# o4 ^8 l# I' E2 t; M. M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贝莱德这样的国际投资巨头,其对中国市场的态度也绝非简单的"全面撤离",而是更像一次战略性的"调整布局",贝莱德在退出部分中国商业地产的同时,已于2025年初通过其亚洲基金明显增持中国科技股和新能源板块,这表明国际资本并非对中国持全面悲观态度,而是在重新评估投资赛道,从传统地产向新兴科技、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转移,这种结构性转型恰恰验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 E2 u, s! S- W# O2 n
# r# A4 U# F& A0 g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13.jpg
# \2 U" v, [5 j& h$ Z$ g
当下的写字楼市场调整更像是一场必要的"阵痛",是市场从过度扩张到理性回归的自我修复过程,外资的离场并非终点,而是新周期的起点,正如春去秋来的自然更替,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十字路口,我们看到的或许不是末路,而是新生的曙光。1 C! @3 z" J) {8 T- [- N
& k7 X+ O, v7 Z' l- B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14.jpg

& Z0 c, ]& o) V/ p结语
; d1 H1 x6 b3 `  A7 k+ s( f- R( r& _" E: B. `
资本巨头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是市场的晴雨表。贝莱德的急于离场和李嘉诚的固守阵地,恰似商业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智慧。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当下,资本的流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考量,融入更广阔的战略视野和国家利益中。
& S$ Z$ @* C4 r1 r/ h" d9 F或许,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盲目追随任何一方,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独立判断。当西方资本看衰中国商业地产时,这是危机还是转机?当资本开始奔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领域,传统地产又将如何革新自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o- U* E; D( u: @# E3 ]. z

5 u0 E% R$ L7 N8 X
李嘉诚还没松口,贝莱德集团先扛不住了!9亿价格出售中港汇大厦-1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