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Z; M M3 M, A% i
这几年,广场上、公园里、马路边,年纪稍大的长者总爱走上几圈,有人早晨走,有人傍晚走,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嘴上还总说:“我天天坚持锻炼,身体硬朗得很。”
Q. _5 S, g8 A0 T E0 f可真是这样吗?真走出了健康,还是只是“走个样子”?有意思的是,门诊里就常见一些人,嘴上说自己“天天散步”,但身体的毛病却一点不少。" z& b& E- f; a( T
这就让我忍不住想提醒一句:很多老年人以为自己在“锻炼”,其实只是陷进了“假散步”的圈套里,这个“假”字,不是说他们不走,而是说他们走的方式、状态、节奏、心态全都不对,甚至反过来还在悄悄伤身。+ d |$ J2 i$ L) x3 U" y
# o1 D* Z- p/ X% r- J4 l" w8 l: E$ i0 q O+ I$ w: G# M
一边散步一边屏住呼吸, o: G2 k9 x c H5 c5 O
f8 M! n! m. H6 V/ A有时候你站在小区花园里看,确实能看到很多人都在来来回回地走,可你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不少老年人其实在“装轻松”地走路。
/ P' N4 m3 f9 Y/ _% s他们表面上身体动着,步子迈着,但整个人却僵着,背发直,肩发紧,嘴紧闭着,一句话不说,呼吸都不见起伏,这种状态的走路,说白了,不是锻炼,是“绷着一口气硬走”,长此以往反而可能伤到血管。3 T2 U; C9 s6 |0 m3 Q" |2 ~
门诊里见过一个退休教师,年纪也不算太大,习惯每天定点走1小时的路。
3 `! M4 `6 h& b1 L
9 K! u( Z1 a2 d z
& v* G t9 T+ L按道理说,这么规律的运动,血压血脂应该挺平稳才对,可他偏偏出现了血压大幅波动,检查时还发现了动脉硬化加速。
! _' v7 a; L D& O! h+ F问了半天,他说自己散步时从不说话、不喘气,觉得那样才“精神”,可身体不是机器,一直压着呼吸,氧气供不上来,反而让血管承受了更大压力。0 d0 q( J$ k4 {
人在运动时最关键的,不是迈了几步,而是能不能把氧气送到身体各个角落去,而呼吸,就是这整个过程的发动机。
3 u! R! U4 I1 w ? o2 X老年人走路时要顺着自己的节奏来,该喘气就喘气,该张嘴就张嘴,哪怕和人聊聊天、哼哼曲子,都比一个人死板地憋气走路强多了,别让散步成了“胸闷训练”,那真是越走越危险。
$ N L/ I6 e& N1 c- a3 U: j, R3 I
2 q# Q! ?2 A$ P# B, _; E$ t
走路姿势不摆臂
+ n4 f: O- j# a2 E1 }. Y# H6 N: o E% l7 s# |; q
你再观察那些每天散步的老人,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腿在走,手不动,甚至有些人两只手背在身后、插在裤兜里、或者按在小腹上,看着很悠闲,其实这叫“断链式散步”。
4 D! g a9 }$ a1 z P: b本来走路就是一个全身协调的过程,腿迈出去,胳膊要跟着摆,这样才能带动骨盆、脊柱、肩带等结构正常参与运动。- B% l% C0 W! ~
可你一把手固定住,这整个链条就断了,腿在发力,腰背在硬扛,时间久了,哪哪都要疼。
; |. x. R/ o" q0 Y& F% y, f: `我记得有个做档案管理的退休职员,就习惯走路双手背后,他觉得那样有“书卷气”,可有段时间总是腰疼、肩僵,走完路反而更累。! P1 w' F( E. _+ w
& ~* y: v# A, P* W' ^6 G
; l5 m! |* H* F- T% x, K一检查,腰椎的小关节已经有退化迹象,问题就出在走路时手不摆,导致脊柱受力失衡,后来他学会自然摆臂,反倒轻松多了,走起来也不觉得累。
& U& m; b) d" ~0 B9 E( L胳膊一旦不摆,力量分布就不均衡,骨骼支撑就出偏差,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骨质本就疏松,肌肉也在退化,这种“僵化式走路”很容易加速脊柱侧弯、骨盆旋转异常,甚至影响膝盖和踝关节的稳定性。
$ J% T+ Q! n6 Q0 R散步从来不是“只动腿就行”的事,全身的协调才是关键,别再以为手插兜、背手走路是“儒雅随和”,那是拿身体的骨架去受累,老年人本就骨质流失快,再这么一走,真是越走越骨脆。* g4 v2 T' B4 `: P5 L
: u: Y$ G4 V* j- b" {8 N/ B# N
8 V2 C, q& B Z, B8 q% o1 z: Y) J散步的路线过于程式化
8 }) O- L% R) K( ^+ c1 T d. _
# E3 r! S+ u+ g0 w5 V) s5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老年人天天走固定路线,走得特别规律,每天从小区门口到公园边,再回来,连转弯的角度都一样。9 R" |+ {6 @5 {) U: k* f
这听着好像很健康、很自律,但其实从神经系统角度来看,这种“定点定时定路线”的机械散步,反而容易让大脑失去刺激,长期以往,反倒可能让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慢慢下滑。
. C7 \) ~3 i. w1 x5 u我碰到一个曾做行政文员的老人,退休后每天都走路,走得特别准点,路线从来不变,但这两年突然出现词语记不清、走错路、重复说话等情况。
}; f3 j( | D& S8 Q/ K5 H5 j5 i' D0 n0 {' E8 }8 ]: q0 R# h
3 d3 |# O2 o# Y4 I. i家属觉得很奇怪,说他这么“自律”,怎么脑子反而出问题?其实问题就出在他每天都走“同一条神经通路”,大脑没有新鲜刺激,神经突触越来越懒散,慢慢就出了问题。
5 j! ?8 c) L5 |9 U2 v: b! W3 i散步不仅是身体锻炼,更是大脑的“重启键”,天天走一条线,就像让大脑天天背同一篇课文,久而久之,它就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变化,久了就变笨。$ N7 X- G9 U* J" U$ N; z) O) f
反而哪怕每天换个方向、穿个不同的胡同、绕个新公园,大脑都会觉得“这条路我没见过”,神经网络就得自己找方向、找路径,这才是对认知的锻炼。
; |: m8 e/ F! S$ Z9 o* e所以老年人散步不要只走“老路线”,偶尔换个方向走一走、爬个小坡、穿个树林,哪怕慢点,哪怕走少点,对大脑的激活效果也要强出一大截,别让散步变成“神经回路的复读机”,那就本末倒置了。
7 o Y& D0 p9 r. S' E& c
9 J9 T1 U, G( e
, ]$ k0 T' Y3 J; L' S$ m2 D9 b* F脚底板从来没有踩地感
9 C' d, T6 H" p' R. g6 b
, t9 W/ O' l8 {1 d! V很多人把散步当成“脚动一动就行”的事,可真要说起来,脚底板和地面的关系,才是这项运动的精髓。
! l$ @; e" N) H( x! m, F. C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人走路总是脚尖点地、步子虚浮,甚至鞋底都磨得很薄,但他们自己却从不觉得累,其实这就是“没踩地感”的典型表现,看似在走,其实像是在“飘”。
: y6 U* G K* u, Q- ]有个在粮油站退休的患者,每天都走两圈小区,走完还觉得挺得意,但后来总是脚冷、腿麻、晚上抽筋,检查下来是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他一直不明白:“我天天走怎么还血管堵?”
$ z- E6 L2 E+ x; J- k% q% L2 M2 t5 K% C$ h/ x
. ~ f ~& l" E4 j) A" X
问题就出在他走路的时候,从没让脚掌“贴地生根”,每一步都轻飘飘的,脚掌没发力、肌肉没参与、脚底的静脉泵系统也就没激活,等于只是把腿往前摆了摆而已。( F/ e$ v! E: k Z/ c5 h6 l1 Z3 X
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步态触地反馈”,就是说脚和地面接触的那一刻,会把力反馈到身体中枢,启动全身的平衡系统和肌肉群。' b3 L5 W3 h" e) n
所以老年人散步别光看时间长短,关键是每一步要实在,要从脚跟落地、脚掌滚动到脚尖离地,全脚发力,才能真正带动血液循环。/ X( u1 d7 T$ b) x' U! J+ ~
# @8 `- G0 L- Z- z. r( V; `) y/ C' n3 o) H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 {! H. g, a% N; w( X 关于假散步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v8 A9 L9 A5 k9 H* O& _4 N
3 m$ K: R* C7 o* D4 g2 |
. ^& }; j) K5 H' ?# X参考资料:2 T0 \5 r O6 L7 R7 l. ~9 J2 u8 {
, B# `% F$ j$ A: f[1]曾玉花,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肺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4-09-25
" X3 v, E$ D3 f* q
; Y4 [9 {( X# M! t%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