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级工程,自打2018年通车那天起,就被寄予厚望,想着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助推三地经济跑得更快、更顺。% g+ b/ {* g$ M% l7 ]2 X& c& H
现实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大桥修得是气派,可车流量却一直上不去,远没达到当初设想的热闹景象。有人甚至调侃说,这桥如今就是个“摆设”。
3 o: ~2 I6 }1 n5 ]更别提那些想开车的普通车主了,一个个吐槽得不行:“想上桥?没资格!”/ u1 I% _$ f! R2 J# h/ w5 z5 p
, @ a1 L$ o& g; k9 i0 Q
) a1 v4 t9 Z J+ M) m1 E: A大桥是怎么建起来的?7 y8 Q# f# ?- h! w4 m
7 e% q7 T4 V8 H
1983年,香港有个富商叫胡应湘,脑子里冒出个大胆想法:建一座大桥,把香港和珠海连起来,缩短两地距离,方便人来人往。
+ F5 \2 R) ~' U当时这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觉得有点天方夜谭,毕竟伶仃洋那片海域,水深浪急,技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加上三地利益不好协调,这事儿就一直拖着。+ V: ?4 g, T7 m& {5 p1 s
直到2003年,香港和内地开始正式讨论这计划,2009年12月15日,大桥才算正式开工。这中间整整折腾了20多年,光规划就让人头疼。% ~ V, i( ]+ A* }& G* R# E
5 ~* C/ b. h" T8 J
5 q" k8 ], _8 ]0 J4 W
大桥的设计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它用了“桥、岛、隧”三位一体的模式,全长55公里,其中主桥29.6公里,海底隧道6.7公里,还有两个人工岛。1 w) q- d& O7 [ t$ U- q
这模式听着简单,做起来却难上天。海上建岛得用“钢筒围岛”技术,什么意思呢?
3 U" |1 A4 p3 \& l+ p9 `就是在陆地上先造出120个巨型钢桶,每个重550吨,直径22.5米,高55米,然后用船运到海上,沉到海底围成一个圈,再填土造岛。: v- q1 W7 Q4 Z' N/ H" v$ F
& v% K M& Z E3 w7 X: m2 Y8 A: N8 U. _
这钢桶可不是随便焊几块铁皮就行,里面得灌满混凝土,还得抗得住海水的腐蚀和浪头的冲击。光是运这些大家伙,就得靠特制的驳船,海上风大浪急,一个不小心就得翻船。/ R* F1 S3 J- B, o5 A
再说海底隧道,那更是工程里的硬骨头。6.7公里的隧道由33节沉管拼接而成,每节沉管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
3 D% q! i0 V1 s0 ]把这么个庞然大物沉到海底,还得保证对接误差不超过10厘米,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B3 r W; t, q6 K
! i, o* z" N2 P( g C- y' D6 Y
" c1 @% T# M& x# C- r! V& F施工时,海流一冲,沉管就晃,浮力还老想把它顶起来。( s4 R3 P; T; k2 M
为了搞定这问题,施工队研发了专门的半刚性沉管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加固,还得用液压千斤顶一点点调整位置。整个过程精确到毫米级,稍有差池,止水带就保不住,隧道就得漏水。
8 _+ C$ U! ~' S% O& n$ r7 s除了这些,建桥还得考虑台风、白海豚保护、航道通畅等一堆麻烦事儿。台风季一来,海上作业就得停,工期一拖再拖。
( c3 y" P$ A' a' e& p2 V
: V- U1 D4 }5 O9 }' h: N# Z% U& l, }' C7 j. x7 Y! D
白海豚是伶仃洋的“本地居民”,施工不能吵到它们,噪音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航道也不能随便占,大型货轮还得照常通行,所以桥墩设计得又高又稳。
! q, Y3 W) h' @这桥修下来,耗时9年,总投资算上利息高达2000多亿元,其中内地出了1269亿元,香港和澳门也各掏了不少。* I" d0 w$ f9 n: @) J6 U6 |! J
2018年10月23日,大桥终于通车,工程界说这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b7 B5 e' y; L9 [
0 M5 g3 A3 y: l/ K
3 _6 W4 q% ^; @5 P通车后咋就冷清了?6 k4 Q$ X l% E5 j% T# k0 {+ b$ q
! a) m, |( t. h$ Y0 S
大桥修好了,按理说应该车水马龙,热闹得不行,可现实却打了脸。& f6 f' G* W' c
2018年刚通车那会儿,日均车流量才4000辆,2020年疫情稍微缓和后,最高也就爬到6200辆。2021年全年算下来,总共才310万辆次。
: Y7 f* ^/ s w5 R4 z" ?( @0 j按每车通行费150元算,三年加起来收入也就4.65亿元,连建设成本的零头都收不回来。到了2023年,日均车流量涨到8900辆,2024年全年突破555万辆,看着是比之前好点了,可跟预期比,还是差得远。
8 D3 C9 [. B/ o C5 `; ^' r+ Q' G) m/ }
; J+ R* r) j y" }% |
为啥会这样?主要还是用桥的门槛太高。想上桥,你得有三地通用的车牌和驾驶证,这可不是随便就能弄到的。
3 i, T/ u2 m& [! H l, c7 L/ `( a个人申请车牌,得证明自己三年内在广东纳税10万元以上,企业得100万元起步。光这条件,就把一大半普通人挡在门外。" l9 K5 \ |& g% X$ r0 v
拿到指标还不行,得去代办公司花5万块跑手续,二手车牌市场价甚至炒到上百万。算下来,光准备上桥的成本就得好几十万,再加上每次过桥150元的通行费,普通人谁开得起?
& s3 Q3 \/ @' f) c9 ^( W" z/ u8 P4 c" S* ?
# }5 p1 p4 Z" s/ f
再者,大桥的定位也决定了它不是给所有人用的。它主要是服务跨境物流、企业通勤和高端旅游,普通老百姓日常出行压根没啥需求。" ]2 h& t7 Z7 W7 ^
比如从珠海到香港,坐大巴才几十块,半个多小时就到,谁会花几百块开车上桥?加上疫情那几年,香港封关,旅游和商务活动几乎停摆,大桥就更没人用了。+ G: g D! e0 K9 H& y0 ]5 K! w
2020年,日均车流量最低的时候才2000多辆,跟个空桥没啥区别。/ S' T# ~8 _2 K0 i
( R: }0 b5 {2 y( w2 G, M
; _$ Y. }. J1 O5 @0 {
还有个现实问题,大桥虽然缩短了三地距离,但实际用处没想象中大。
$ `# u8 d) t0 W! C' [6 B从珠海到香港机场,开车走大桥是快了,可到了香港那边停车费贵得离谱,一小时几十港币,停一天不得几百块?还不如直接坐船或者高铁来得划算。
$ Z- `, |3 y8 V$ O物流方面,企业倒是想用,可三地海关手续繁琐,通关效率不高,拉货的成本降不下来,用桥的动力也就那么回事。
: m/ E7 D" _0 Z3 [) }
, V9 t2 z# T4 g( v: K; e! Z! j0 a) q0 k, {/ W
未来怎么办
|: @& `* K+ c1 o7 [, l4 B! n# I3 k$ N
车主们对这情况意见可大了。有人直截了当吐槽:“这桥修得再牛,用不起有啥用?对我们来说就是个摆设!”
4 D3 `4 F# H* q0 j4 @还有人算了笔账:“想上桥,先花几十万弄车牌,再交过路费,一年跑不了几趟,成本高得离谱,普通人哪负担得起?”
' J: x9 ]4 G8 p2 V0 t& s更有车主抱怨:“我们老老实实交税,结果连上桥的资格都没有,这桥到底是给谁修的?”
* E& h- H7 f Y9 K) L
. A0 ?' V5 v" K6 y; l1 x1 C" N* a4 A8 ?& D) h1 Q* c, c
这些声音听着挺刺耳,但也挺实在。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大桥再气派,跟自己没啥关系。有人甚至调侃:“1269亿砸下去,修了个‘贵族专用桥’,我们这种平头百姓只能远远看着。”) B' O9 p3 H* d& x d/ ~3 |2 v
这话糙了点,但道理不糙,门槛这么高,普通车主确实玩不转。( W9 C2 A+ r) R% `/ Z
面对大桥冷清的现状,三地政府也没闲着。2021年,香港运输署先动了手,宣布每月增加不超过500个跨境私家车配额,想试试能不能把资源盘活。
! x4 E, H- W; [; ?
7 D. g* x/ X/ ^. J: @' h ~1 x. F7 _: k0 p$ P. y
2023年又放宽了点条件,比如降低纳税额要求,还试点让部分单程证车辆上桥。; s3 e4 Y L3 j+ i
这政策一调,日均车流量确实涨了,2023年到8900辆,2024年全年555万辆,同比涨了71%。数据看着不错,但离“车水马龙”还差得远。
A6 Z' x5 e2 p3 e# e2022年,珠海推出“大桥游”项目,组织游客坐大巴上桥兜一圈,票价200多块,算是个应急办法。0 w0 Z) @; J; E- B
' K& W) j0 ?- D3 p5 r; p
( ^ {- B" J& X) v# D: v0 A可这招治标不治本,游客图新鲜,来一次两次还行,回头客没多少。香港那边也试着推跨境电商物流,想让大桥多拉点货,可通关效率没跟上,企业还是觉得不划算。
* C6 j" a( Y. P' x+ F! e% d未来咋办?还得看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咋发展。2015年,珠海横琴新区被定为自由贸易区,这几年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跨境物流需求慢慢起来了。. o* s, Y2 D+ N
加上大湾区规划里,三地经济要深度融合,人口流动和货运量估计会增加,大桥的潜力兴许能挖出来。
5 m L* ~ [9 M
: G+ G% X( n% L4 `. J) [7 m3 |/ y* n% D# I
政府也在琢磨优化政策,比如再多放点车牌指标,降低申请门槛,或者干脆把通行费降一降,让更多人用得起。! p% _* n' [+ J- Q$ L" s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调整效果咋样,还得时间检验。2024年的数据是好看了点,可离收回成本还早着呢。" {9 \/ g8 n, Q) m' ?
有人算过,就算日均车流量涨到2万辆,一年收入也就10多亿元,2000多亿的建设成本得200年才能回本。这账怎么看都悬,短期内指望大桥赚钱估计不现实。- Q7 P% b' a9 W8 p/ O
2 P- d* G) { L0 i* I8 S) v E7 P
4 ~9 M- f- z7 T0 o+ h& B) g结语. T3 w; g7 F/ l8 ?$ Y
/ }( i* e* p9 S+ P6 a
港珠澳大桥,建的时候是真牛,工程技术甩世界好几条街,硬生生在海上造出这么个庞然大物,够咱吹一辈子。1 Z1 E" ^, u+ {2 { y/ D" m% S: U
可用起来却没那么顺,车流量上不去,普通人用不起,1269亿砸下去,效果却没跟上预期,多少有点让人唏嘘。
3 ]! K r" l) `: i不过这桥的意义也不全在钱上,它是大湾区一体化的标志,未来的潜力兴许能慢慢释放出来。对车主来说,想上桥的日子可能还得等等,但对整个区域发展,这桥早晚得派上大用场。6 l( P( d7 n! H* X
( N% B+ H0 Z' K9 d& m8 c/ \
9 K6 v0 g6 q# S) o3 }
% S6 l! G2 g& N6 a3 n
0 W/ m7 f% g5 l5 G( M% F, m" o/ |参考资料:& G: H& {0 p$ m5 H7 }) Q) |" s
1、港珠澳大桥融通大湾区 光明网 2024-11-11( F# o% ]- L# Z2 e; }- t
2、通车6年,港珠澳大桥成“湾区脊梁” 环球时报 2024-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