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代表委员热议

[复制链接]
查看2486 | 回复0 | 2025-3-15 0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代表委员热议-1.jpg

* E* m  |5 @! m. v2 V3 k7 m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学校的科学课应该怎么开?科研院所如何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尽一份力?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背景下,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要做“减法”,但是科学教育要做好“加法”。代表委员们就此进行了调研与实践,也带来了很多建议。
; a! P7 w; h& |' J; ~& A6 T; V# `) h2 N! `. M5 j
, C! i( H! j  [" m' ^# ^
中小学:营造场景,激发孩子好奇心+ {, f8 e* x, x. g6 [/ U
班级有问号角,年级有问号墙,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问号是随处可见的元素。3 p- W: f& `" i4 C$ [& x) ?6 E* R
“孩子们随时可以在这里发布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你问我答,一起来求证。”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说。她希望营造一种场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Y1 z/ g: Z7 w# D
“科学教育不只是科学课的事。”高金凤鼓励各学科教师关注学生科学素养提升。+ c. r# Z4 k% P) k. r  y
比如,学校有位语文老师在上《影子》那节课的时候,不仅关注字词、朗读等语用素养,还鼓励孩子们测量影子的长短,探究光源的位置和影子的关系,让孩子们看彩色的影子……语文课充满了科学元素,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5 a- s& w4 ^* U
学校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科学社团,比如航模、编程等。“参加航模社团后,我了解了飞机的构件、飞行原理、发展史,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飞行员。”航模社团学生于芮沣说。
- a5 j+ m7 l. Q; V, s- k! Y近年来,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去年2月份,教育部在全国首批确定125个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994所实验校,以东中西部协同组形式开展实验探索。) p+ i+ S5 z8 ?5 U& R/ W
高金凤走进很多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她发现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科学教师,但很多科学教师是兼任或转岗的,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足制约着科学教育的开展,她提出,未来应进一步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性和适配性。
2 C0 o) M- U) h“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各个学校都在加大科学教育的投入,实验室、实验器材的配备也越来越齐全,我们充满信心。”高金凤说。
4 A' X: B& w/ c4 N; W5 w
1 l# `% x* l- e/ x9 d1 ?) [, y, ?+ `1 F7 `4 k1 g  K5 Y

4 d' q  [# N# c  F" U& Q% f0 C; l
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代表委员热议-2.jpg
3 r( b, u% V# Q8 h5 f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7 e: t* Z- n* r  h; y& q博物馆:常更新,让展览动起来
) @2 N' n7 r/ O: |! ]) K: M5 Q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不仅带来了提案,还带来了他为两会特别策划的视频“向光而行”,包括水滴放大镜、聚光小鱼、看见光线等光学小实验。
* n) `& g. g6 u4 [在此之前,倪闽景已经在网上发布了100多个科学小实验视频,这些小实验由他示范,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就可以完成,简单有趣。
( o8 f* N4 ]. w) T# E( b“做一百道题,不如做几个实验。”倪闽景常在视频中劝孩子们“来!做实验。”他认为,在科学教育中,除了科学知识普及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动手做实验。/ I: _% b' y$ i, |6 b  F5 g
上海科技馆不仅有经常更新的展览,还有丰富的实验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参与。对于展览,倪闽景也强调互动性,让学生在观展的过程中能参与其中,体验更丰富。
$ z% ~8 G. o# n在倪闽景看来,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空间,要进一步挖掘、利用其资源。但现在很多博物馆的藏品在“沉睡”,只是被动地等人来看,甚至放在库房里,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7 Y) ?7 v7 e& L' C“要激活他们,让他们动起来。”倪闽景说,“要创新馆校合作模式,通过在学校开办小规模的临时展览,把博物馆的藏品送到孩子们身边去。”
/ f3 R9 r) S2 ?" a- H0 t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上海科技馆推出的“一平米博物馆”把化石标本、打字机等送到学校展览,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展览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培养孩子讲解员、做3D模型、做标本,孩子们积极性就更高了。”
1 g: n# p- U# X. ~7 ?7 U此外,他还希望推动场馆数字孪生和藏品元宇宙项目,用信息化的手段,把数字博物馆送到孩子们身边。
0 S" g; q4 d  R9 F
  M, G1 s( s, t% E- D9 {2 q9 ]4 `( ~- |" h6 V4 x6 V
高校、科研院所:更开放,让青少年走近科学家
2 W5 d" j+ l  _9 p+ [+ M, k开科普讲座、去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讲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经常收到这些邀约,只要时间合适,他都会应允。/ N: B% _% z& {( t, k
“作为国家的科研机构,我们有责任做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家的科学认识。”刘中民说。
; l4 z% Q, f" F! [% m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多所学校的科普基地,日常也会组织一些科普活动,向儿童青少年开放,让他们在研究所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比如,能源有多少种?汽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用风来发电……
3 u  H) Y( a) Y) F6 T. U" T6 N( O二十多年来,每年五月份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院所都会“开门迎客”,开放实验室,组织科普活动,让科研人员与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l+ X% v% V  P- T: |
“我们学校每年寒暑假都会举办夏令营、冬令营,让中学生到学校来参观,甚至跟教授、大学生一起做实验、做课题,让他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发电机的原理是什么,如何造好一艘船,芯片设计的流程是什么,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提前树立学术目标,这也是大中小学衔接育人的有益尝试。”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说。+ |! X' \0 |# A3 `) Z3 D4 x4 V
高校、科研院所的“开放日”“夏令营”名额都是“秒光”。“社会需求很大,我们也希望高校、科研院更开放,承担起科学教育的责任。”杨振斌说。* O* J: K0 j+ }
“在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中,科研人员不仅可以讲知识,还可以讲自己在求学、科研中的亲身经历,启发孩子们去探索,追求真理。”刘中民说,在这种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科学家精神也能得以传承和发扬。
- a+ Y$ T- j0 l# |  x刘中民发现,科研人员做科普,大多数是凭自觉,靠情怀,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此,他表示,高校、科研院所能将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正式纳入工作内容,安排专门的人员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并形成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在做好研究的同时,为科学教育做更多贡献。
% w# s: y$ m2 m8 f* |# L1 [
  s5 O# N1 ~/ S5 H" G4 O
- x# ^  X8 w2 p7 x) `5 c' }8 j* v* o# S( [8 ]
: C& Y1 V: s7 z: D4 T

7 g, L0 I3 s9 |
4 c# a8 o1 P& N. e. y0 o1 a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 l' N! B& y6 A0 L
8 Z0 @3 p2 v3 T6 ?3 R6 ]. F4 N5 [) q( r4 `
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代表委员热议-3.jpg

2 d7 m& i" C; F6 Z8 E
记者 | 罗燕编辑 | 李雪责编 | 姜玉函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