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四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基础教育议题建言献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强办优基础教育。# C; I7 E8 K9 {5 ~6 V5 ^
: Z; @: Q+ M W; } m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9 ]' u4 ?5 l$ K# J4 L r$ F( P( P% o8 s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应该在何处发力?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4位关注基础教育领域议题的代表。
$ U; D% K! b& c* z, v4 h* Z, L, ~* [, a, J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W, V% v- g9 ~5 [5 d$ F; O* q! z" {. [5 ^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建议,进一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识别、培养和选拔机制。+ L8 L5 \3 g4 @' n5 m, M7 N
1 n4 q2 Z1 `. d$ \# U
在识别方面,教育部门联合宣传部门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的宣传,向社会各界传递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向中小学教师,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项培训。同时,强化督查问责,重点关注违规掐尖、超前超纲学习等突出问题。
/ n/ U" V% C: Y$ W& |3 } M; Q% J e$ ^2 e2 v0 m; o
在培养方面,改变集中培养模式,构建以常规班就读为主、创新项目走班为辅的“大灶加小灶”模式,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加快推进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加快提升科学教师队伍水平,以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建立跨学科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学习生态,从优化学习场域、内容、方法等方面着力,帮助学生保持兴趣。
4 L* ? \; v' \( H- j% G. @
* ?* W& J+ [0 Y) N+ i" ^2 B在选拔方面,“沃土计划”“脱颖计划”等均不与学科竞赛挂钩;研究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在各学段、各学科或领域的评价标准,为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奠定基础。' Z9 D1 M) h) `: A! l
* [9 E! P" i* K5 k+ A
- v- V& [5 e' a
) |& l1 Z' B& {' r全国人大代表杨善竑:推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容
8 e+ G+ c J. g j; { e& J5 k7 {$ U! M+ a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深入调研后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仍面临普通高中学位供给不足、办学条件薄弱、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为此,杨善竑建议:: b+ I* G2 ^. i* ]/ F O8 o
2 p* e3 W/ T+ E. V& j一是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协同投入机制。设立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脱贫地区的普通高中,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推动省级财政建立普通高中建设奖励机制,按照建设成本一定比例奖励普通高中建设校;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并比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建立国家和地方共同分担机制。, J9 [' E5 C) F0 z: A
# Y# i1 M2 b* o3 H k& e二是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与布局。督促各省扩大公办普通高中学位供给,鼓励特色办学,优先在人口流入地、产业集聚区新建公办高中;探索设立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融合型综合高中,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试点高中集团化办学,以优质校带动薄弱校,促进资源共享;建立与人口流动、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学位预警系统,动态调整高中教育资源分配。$ S4 j4 O7 b/ _" d' }2 a1 ~
. e3 B4 a+ F0 C4 Y9 u: c2 @/ C三是提升教学与师资质量。设立普通高中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紧缺学科教师;推动城市优质高中与县域高中结对帮扶,建立教师轮岗交流长效机制;出台教育数字化赋能政策,逐步缩小普通高中区域、城乡、校际教学差距。* p& }9 A4 l# N" e4 l; ?
" ?% X3 J7 b/ b7 n- X' }1 g4 ?
全国人大代表翟志海: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L. t5 h" R) e
& P6 Q) ]) j; [, ]2 m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农村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态势。为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 |& e6 Q6 J/ `$ H# ]# s% `" Z4 V2 a; l3 Z4 I
巩固教师待遇相关成果。在乡村基层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累计满30年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破格申报“基层”高级职称,聘用不受岗位限制;乡村教师住房保障不低于教育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完善教师住房保障体系的标准。
# [! W5 l) l/ q2 U3 L) R `+ K% y; _, \1 o6 k4 ]1 ~
优化农村教师队伍配置。各级教育部门会同编办、财政、人社等单位建立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开展乡村教师摸底,通过培养全科教师、招聘特岗教师等形式为乡村学校补足配齐教师;通过进修、转岗培训等促进教师跨学科、跨学段转岗任教,缓解学科教师短缺矛盾;通过跨校兼课、教师走教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
5 F$ m6 O' C/ ]7 l
M* X; \" x; @! O! W, ]- E加快农村教育数智化建设。借鉴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对农村数智化校园建设给予补贴,构建乡村智慧研培体系,形成县乡一体化研培模式;构建农村数智化教育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培训和学习机会;加大对农村数智化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网络畅通无阻、设备齐全,为农村学生打造优良的数智化学习环境。
' l, ~, [) }/ }, z1 `8 H" I$ \) ~8 B
全国人大代表马丹:推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 G' j$ X' n6 v: e" S3 q: i3 v9 m( q7 g7 P0 w3 z9 l
“推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党总支书记马丹建议,完善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 X4 J8 ^8 V2 h) J; }
! o* U# Y8 g/ ~1 k
加强制度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和学校的主体责任,建立教育、文化、财政等多部门联席议事机制;修订相关条例,细化美育课程标准、资源配置、师资培养等实施细则;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建立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兜底保障”清单制度。
! G W+ x" s: Q3 x/ e6 r
3 `7 S' [7 d" c1 h夯实师资基础。高校实施“乡村美育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完善美育教师准入和职称评审机制;建立“国家美育名师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探索艺术家、非遗传承人驻校任教制度;保障美育教师待遇,将课外美育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在教师评价中单列美育教学成果奖励指标。* _. H0 }; ?1 v5 s
" K& ~( E9 G: M1 n深化课程改革。开发跨学科美育课程,强化文化浸润;实施“美育课程提质计划”,建立分级分类的课程资源库,鼓励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数字美育”创新,建设国家中小学美育智慧教育平台。9 d( B6 J* {. g6 q
. L7 v; `" m r+ q" n2 S
创新评价机制。实施“美育场馆进校园”工程,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与学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建立完善第三方美育质量监测机制,对薄弱地区实施精准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