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7 G* M9 ]2 ]% R% a
文 _ 姜乃强& t ~ c9 P |
2025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对未来十年教育强国建设进行全面部署,纲要就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出,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
' V" t- L5 t8 V# M3 A0 m8 w0 B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设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国际教育合作区……围绕纲要提出的系列要求,各地多方携手探索职教办学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为“职教出海”注入新动力。5 L' @: Q$ i& \! M/ J
撑起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 R0 J$ x5 W: p0 L4 [ a
. c) c0 Q& X7 I( E) t8 g% `2 k! K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来自教育部的信息,近年来我国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截至2023 年,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133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形成了中职、专科、本科完整的层次体系。在发展规模上,职业教育撑起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 r. t2 ] p$ s6 r/ S/ _ S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增专业布点1266个,毕业生达到105万余人。/ w w7 T$ c; c/ ~: ^
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维持高位,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解决一线生产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4.70%、94.44%、93.96%;高职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0.60%、91.88%、93.55%。
, P5 ]! \1 J( G7 ]2023年,职业学校重点瞄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2700余项,通过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累计金额超过91亿元,转让专利成果超过7000个,涉及金额超5.4亿元。7 f+ O% F; ?/ ?9 c2 v" }; L
世界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国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启发砥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都不能独处一隅。近年来,中国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世界各国共享经验成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 g7 u! p u! b6 {1 z在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我国职业院校师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技能竞赛与交流,展示我国职业教育的风采,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7 E; k( e I# i. p5 l8 W
一大批中国职业学校教师远涉重洋,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了合作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全国27个省份的200多所职业院校与7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了4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的生力军。; Q5 C& g$ D* d3 r: I0 t5 D$ g V
“职教出海”成为中国教育出海生力军4 h E+ T% t' O# p' K; t
( w8 g( q2 l0 d& i1 ^2 }- B
如今,职业教育伴随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了“中文+职业教育”等特色项目,培养了大批懂中文、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职教出海”已经成为教育出海的生力军,成为职业院校发力的新方向。
" Y% l! ~' m+ r- U3 Q0 C1 |中国职业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学习或追随他人,而是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中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关于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和倡议,积极为全球职业教育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促进全球就业、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 K% {! B9 s9 {3 f6 m中国构建了“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未来非洲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等合作机制,建成了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满足了海外中资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助力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合作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6 _, F* N# |( Y' u
“鲁班工坊”“中文工坊”“现代工匠学院”“丝路学院”“大禹学院”等项目,如今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亮丽名片。其中,“鲁班工坊”致力于培养海外技术技能人才,至今已落地亚非欧等三大洲,为合作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
7 |/ U6 b' L; p: X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积极谋划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整体布局,与非洲、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等重点职教合作项目,区域职教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w7 }( u1 \* M2 e2 ^% h( T
在职教领域,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发展。多所职业院校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和项目。仅在国外落地的30余个鲁班工坊,开展的学历教育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部分职业院校探索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职业院校,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 G: T7 U) s) L6 M" ^在职教领域,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职教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研究;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项目;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设立职教主题平行会议,推动职教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职教课程,与全球分享中国优质职教数字资源。0 f8 o+ t3 S% d0 P
3 n& D& K/ G+ r
. _# _, d5 ^! J' h“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 o- w# \2 E* j/ P0 |
' v: }, @* r; Q/ j" o4 a `8 r作为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也是我国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学校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主动作为,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了与国际教育界和企业行业的联系,促进了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 L: f J1 I) A `* i) W高质量“走出去”。据该校校长谢永华介绍,学校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于2023年建成了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目前开设有网络工程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有学历生近300人,培养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2000余人。学生用中文学习中国技术技能,可同时获得中国和柬埔寨两国的本科学历和学位证书。
2 s8 r2 x$ p5 y) m* F+ z学校在马来西亚建有全球第一批“中文工坊”和江苏省第一批“郑和学院”,在赞比亚建成了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南工机电分院。作为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学校举办了20余场境外师资培训,培养培训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本土师资4000余名。在高水平“引进来”方面,学校自2002年起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加拿大、英国等国举办了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T6 }' O- u7 E3 o6 T广西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面向东盟的职教共同体,筑起了职教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他们通过部区共建、区域联动,建立交流合作“大平台”,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提质增效,构建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共同体。& R7 z0 v/ E, R4 j/ z* b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与柳工机械印尼有限公司、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三方合作,共建了首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中国—印度尼西亚智能运载装备现代工匠学院”。2023年,学院在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挂牌,标志着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开展合作的国家级职教出海品牌项目正式落地。
" s% {) c& r! N( Q4 e. Y' m: J广西职业院校通过“汉语+技能”“专业+文化”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一带一路”东盟国家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中融入文化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今已从农业、铁路等专业领域拓展至汽车、通信与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
# T3 t h. s( K9 p: a如今,广西已立项建设了10个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覆盖东盟十国。其中,已有9所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在东盟国家挂牌成立。同时,广西支持职业院校发起成立了旅游、艺术、农业、轨道交通等10多个面向东盟的教育联盟,服务了中国—东盟教育的开放合作。
4 N" t6 ]0 e1 T: Q/ U广西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院校共同制定了专业标准42个、课程标准207个,建成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与泰国学校合作编写的《电子商务导论与运营基础》等“中文+职业技能”电子商务系列教材在泰国出版,被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认定为推荐课程。' J* f, l( E! h# I j
“职教出海”如何行稳致远培育新样态
) m% i- H! t0 k) l0 ~! C
5 c% |3 G Y! f& a+ @8 z3 s( G/ F. l在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就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出要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9 v$ D. r' y' g: ]* o. r
坚定不移“引进来”:有效利用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把最优秀的国外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引进来”,开展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学习交流;在青年交流方面,让中国青年和全世界青年深入互动,进一步夯实民心相通基础。+ P% Q# z6 s! O/ H$ E0 K8 a/ G9 X o
从容不迫“走出去”:进一步提高中国教育的世界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推进高等教育出海,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工作方针,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推动职教出海,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中国职业院校有序开展海外办学。
" H7 P5 s/ I' R6 [( n( ^9 |: D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近日撰文指出,在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方面,要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从“引进来”“走出去”等国际合作形式,向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标准、培养标准、价值标准等方面转变。
( t- s, I9 s. p3 c( d. Y5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认为,职业教育“走出去”已经成为现实,实现了“用中国方案在境外培养当地学生”,这是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客观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特征。职业教育“走出去”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走出去”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需要。* z* g2 f9 f7 F( d- `, Q
广东省人大代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化雪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源于时代之需,职教出海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未来,学院将联合兄弟院校及出海企业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公共品牌“功夫工坊”,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标准,推动“教随产出”。) e# Q+ U' B# h8 C; e
河南省推动全省职业院校“走出去”,打造了职教出海的“河南品牌”和“河南方案”。近日,该省确定首批“大河工坊”职教出海建设项目,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立项建设单位。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走出国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9 }. e. {1 v* C# M( l做好“职教出海”的顶层设计,编制海外合作办学清单,出台海外办学条件标准、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加强各类国际合作办学品牌项目的融通,创造条件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境外办学提质升级,提升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水平……中国“职教出海”,任重而道远。" h& P. l% P5 p1 A/ J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261期3 t( _# N1 D' L* n# h- W" m2 U
<hr>编辑:李嘉祺* p- j; ?# g1 ?2 b
终审:姜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