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话AI|张翼:教育要紧紧跟上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

[复制链接]
查看4616 | 回复0 | 2025-3-5 20: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制作/杨绎霏 卢洋):2025年全国两会前夕,在央视网开展的“我有问题问代表”街采活动中,两名“00后”大学生说出了自己关心的两会话题:“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社会需要的接轨性差一点,希望能时刻更新大学的教育内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今年带来了关于让教育紧紧跟上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建议。. Z% _* x8 I( T$ K
+ M9 D; W9 V# B3 r2 D
央视网记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您认为教育体制改革最迫切的方向是什么?' u8 H0 k/ O. v) U

! \' G' |3 ]6 f& B5 m+ d* X张翼:教育体制改革要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能等到技术成熟后再改革,而是要让教育始终紧跟发展步伐。我建议将传统“教师授课”模式转变为“教师+人工智能”协同教学模式,改变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教材体系,让教育紧紧跟上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3 q. U3 E. k! B- u7 ?4 h1 j
' ~# o/ c# B% K. n
当前学生已普遍会借助AI学习,比如老师在讲某个理论的时候,学生可以迅速查出与这个理论有关的资料,这更要求教师与AI配合,开展场景式、启发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如果我们继续等待,很可能会出现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错配。
+ t3 U) C* T% ?% _3 ]; }$ K
0 z% b2 B; R% Y# m# T6 Z# d我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高校联盟等共同签署一些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规范,在确保技术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双一流”大学率先探索人工智能的培养模式,待积累成熟经验后向全国高校推广。4 A5 m8 _% K( e( _" g6 E; b4 B

' i5 e5 j8 S. d( c& Y央视网记者: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重理轻文”的现象?文科教育该如何转型?
7 G% F; d$ J& J8 q9 ]5 M
# p4 d! o3 A, g# N张翼:工业时代产生的文科就业岗位在当前确实受到了大模型的挤压,人工智能替代人的劳动的步伐正在加快,可能只需20%的人劳动就能够生产出足够14亿人生活的物质产品。人工智能时代同样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发展。在工业时代产生的理论思想,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革命性地发展,重新定义、书写。
9 ~- M% b! f0 L& V5 m7 C1 ?
9 m0 S0 ]+ ^2 d. r9 n+ Y/ f+ C& @; g当前,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已从原来的跟跑、追跑阶段,进入到某些领域的领跑阶段。我们必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理论要更富有时代感,建立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0 H# W" X  I4 P* l+ L
( A& F$ v- U* w2 I# r% ~
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会带来劳动力结构的本质变化,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比如研究人工智能的幻觉识别、法律责任界定、数字社会治理等新型问题的工作岗位等等。
5 R+ Q) k  x" c: F7 l* n  I- q( w$ Z; o) U
人工智能时代在淘汰一部分传统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一批新的需要去研究的工作岗位,比如对人工智能社会的治理、对国家安全的形塑、对社会关系的建构等相关的学科和岗位,只有用人的确定性才能把握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
( x6 \& t* f  s# A3 k9 z
5 y% v3 z' I7 M, g3 l* w( X: `央视网记者:您提到“用人的确定性把握技术的不确定性”,这句话如何理解?* g9 Z/ J5 b5 d5 i
0 K2 B. c* W. l2 m
张翼:技术的发展会在哪个地方形成创新突破?这个问题谁也无法预知。而一旦突破就会形成新的产业链和路径依赖,也就会带来新一轮的新陈代谢。所以,想要在不确定性中谋发展,只能依靠人的知识的进化。
% d/ I4 U1 c) h5 U* O" _
; ?# q1 k* j% l* \1 m一方面,我们要尽快把教育体制改革到智能时代所需要的劳动力生产模式上;
; J( j  T  q; s3 k+ @2 \8 p. @, Q& k, [
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政策的设置,给这些因人工智能的创新而淘汰下来的劳动者,提供就业帮扶和新技术技能的培训
5 }6 Y' ?7 I  B( K- \
! _" v9 m+ {+ n来源: 央视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