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式看党刊丨【理论思考】把握教育“三大属性”建设教育强国

[复制链接]
查看2622 | 回复0 | 2025-3-3 16: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确保高校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特色教育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和引领,奋力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课题。$ D9 s: H; B7 t) D/ f

( L! r# y+ x1 `* o# p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7 C/ {% ]9 Q7 P! D% V
; D  N( ]* a* Z6 I5 H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障。( c* w- T/ z7 Z$ E6 T) [5 N

1 o' G& M) W" J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切实将教育的政治属性转化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特色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和具体目标,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和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H  t" V# q1 C6 P* M1 o  j, C
; }! e9 p; |5 G) s( {
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守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4 B4 E) a) }/ M0 |) w) e
4 Q- g5 h1 M/ s2 I+ E7 w- [* F5 j" Z
全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8 v* b) Q! k# s- @
( K. g" b" ?0 }  T1 G
人民属性,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特质属性,反映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和最终目标。坚持教育的人民属性,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 n3 i. w" ~# j. z9 _; e1 w3 A- ^# m2 @" q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要围绕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锻造好思政课关键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效,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e) ^- }4 b- N5 R2 y0 c3 h- F  N

$ C  K) s; a# k& G/ F+ i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就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始终坚守教育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满意作为衡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标尺,将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多样的新期待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准则,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聚焦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风险的各项措施,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以高等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u" X' N$ y2 {' j& j. [
7 b+ c  `/ j6 Z& r( q8 i
全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在服务大局中担当作为; p6 q. V, z& G, O- J, {4 k
: R/ k" C" c* |9 C' K+ i! X
坚持教育的战略属性,就是要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使命任务,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x! c- N4 q! O3 K' l" b
; s6 R/ H4 Q- i6 o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的生命线。教育强国,强在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颁布实施,体现了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知识融入课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建立协同攻关的机制和平台,让更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需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加鲜明树立育人导向、战略导向和成果导向,打通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堵点;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集聚效应、倍增效应。
; q/ t4 N4 l. h7 v$ `
. y) x4 k6 V) j$ k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高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深刻理解教育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聚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立足自身办学定位,自觉对照贵州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比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服务贵州“富矿精开”“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强顶层谋划,优化学科体系布局,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学校科技创新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和科技攻关,着力提升服务重大战略、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创新创造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力推进“政产研学用”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努力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彰显高校的新担当新作为。: F# }/ X# y6 ]" [/ V8 t
0 ]! k, c- S& R/ ~  u1 X# r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9期* @$ l6 o& f' }1 U  O

1 f) Y8 z/ J2 \/ \海报制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年玉 娄勤丽
! l: _# t! ^( ?
/ e$ w# V7 B/ m一审/刘跃( w# C: V( |  ^% N

5 b, s8 L5 T. R. j5 W二审/郎艳林
; Y- q! q+ C* L3 f- Y
9 N) d. W* w" j; @% k三审/吴文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