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规模定生死

[复制链接]
查看3069 | 回复0 | 2025-2-20 0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G% F- H( N& B) k
文 | 巨潮WAVE,作者 | 谢泽锋,编辑 | 杨旭然( B! N2 |0 F' @5 Q& U" P- T

# S% e# g5 w% O; q3 y% c6 t  j0 d全球汽车市场被扔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这颗炸弹炸掉的不仅有很多汽车公司过去的利润,还有他们未来本有机会可能会获得的利润。
: ]  a" ?. ~/ t  q
3 e) R, E$ u2 O! k# z" S无论是7万元起的海鸥,还是百万级别的仰望U8,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全系覆盖。从2023年的“油电同价”,到2024 年的“电比油低”,再到2025年的“全民智驾”,比亚迪用全栈自研+规模成本优势+供应链地位,将同侪们包装起来的高科技摆上了平价超市的货架。
0 {  W; [1 [1 H  f- a" Z) z/ J' p- P' T; n8 {
虽然智驾释放和低成本方案并非比亚迪的首创,但毋庸置疑,他们的杀伤力均不及比亚迪的力度。当一年卖出427万辆的世界最大新能源车企,举起“屠龙宝刀”,其带来的推动和示范效应将是难以估量的。
( a1 p: F, ?, M. Z1 u! i0 A' ^
& W' M( J6 h- R正如王传福在发布会所说,“未来 2-3 年,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一样的标配。”比亚迪一举将原本的高级配置变为了“惠民工程”,这背后更凸显的不仅是财大气粗,更是对旗下供应链强势且精准的把控能力。: ~" m1 T" u, z7 e# ~# r

2 k- u1 g3 G. O! [7 W去年底,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邮件,就曾经激起过一轮关于整车厂与供应链之间矛盾的激烈讨论。车圈内卷,价格战愈演愈烈,战火贯穿供应商、主机厂、经销商全行业全产业链,连外围的汽车媒体和公关公司都难以幸免,链条主体之间的议价博弈进入白热化。
: O: T8 `( E% b1 U+ E
1 v1 P* P' K0 R& H2月6日,央行等六部门指出,供应链核心企业应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 {" R: C1 K. s3 O' S/ a
, F  H6 f0 X. P7 p
这个政策并没有对汽车行业指名道姓,但“供应链核心企业”们积极利用自身的核心地位乃至于特权,去绑定更多的社会资源,探索更多利益最大化的路径,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2 g! `& w0 K! p% Z/ X

1 l6 d- I) T2 l5 {01 规模9 s% A( @/ t* X8 f6 `

4 I9 X2 f, F; N$ Y) c
" L) ^( C4 O$ J, w" t$ B汽车产业百年沧桑,规模是决定一切的权杖。! G3 L6 \4 m* |7 g. k3 g
! l- c/ T& y3 H4 X* t  [% ^
无论是燃油车时代的福特、丰田、大众,亦或者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大放异彩的比亚迪、特斯拉、理想,追求销量已经是一道核心命题。/ K. L  \. b. T4 Q! N+ L2 E8 W

3 d) s* s4 J( D3 c2 D) m销量是丰田、比亚迪、小米们在市场上立足的资本。对新势力来说,销量更决定着能否获得融资、赢得市场,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没有销量,一切都如梦幻泡影。
9 S% x& ?# c5 A3 n, p! d1 J+ H* d3 @4 r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是,销量早已经与定价权画上了等号。0 d1 n9 f5 B5 Q& G
/ Q3 C0 y1 w9 \9 }; W
以价格带来区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虽巨头林立,但比亚迪以王者姿态笑傲10-20万区间;特斯拉在20-30万区间具备定价权;30-40万范围内,理想和问界已经成为标杆。
" I2 {+ f! P* p! n; i6 Y2 }" c3 b% w1 a/ X
中国汽车,规模定生死-1.jpg

" y# z: |7 F) t# j# C# `& J
  _; t% h9 ~; q8 u作为典型的工业品,汽车的规模效应极为明显,规模越大带动边际成本递减,盈利水平同步提升。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乃至最新盈利的零跑,都印证了这个路径。
9 {' T+ |$ H- I  _
1 V' J7 V+ x( o6 K' P2023年年初,特斯拉打响价格战第一枪,新势力们不得不跟进降价。而当特斯拉销量回升,市场份额扩大后,马斯克反手提价,以提升盈利。过去两年反复拉锯之下,尽管换代迟缓,特斯拉依然保持着强悍的市场地位。 - M. T# k' F" f

0 b: g; Z* e# Y, X各个玩家也都深知销量的重要性。何小鹏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我们离第一还差得很远,造车新势力第一名至少是1.5万辆/周。一年能卖100万台,也才过生死线。”李斌也曾有过类似的判断:“长远来看,汽车企业年销量200万辆是生死线,如果看不到200万的前景,我觉得很难。”* j; }+ o8 F( g$ G$ X. i
5 e, Q2 @( ~& L  V
销量会决定参与者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进而形成利润,这在规模为王的汽车行业极其明显。) I/ m% S8 V/ {- W
9 e8 r! o+ I5 {' o
宁德时代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去年动力电池市场整体环境并不好,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同时发生,但这家头部公司一家就吃掉了行业38%的市场份额,市占率又提升了1.3个百分点。  _$ D( Y, N$ Y0 J4 A* l, h# i
( v1 d5 ]% G% l3 |# Q4 r3 g8 Q" B
去年行业出货单价下滑、营收下降,其收入也出现下降。但2024年宁德时代净利润预计将达到490亿元—530亿元,同比增长11.06%—20.12%。其毛利率去年三季度甚至已经达到了31.2%的历史新高,体现出强劲的产业议价权。# ~& t% v) w3 ~

" s9 i  y3 @  W9 l. `
中国汽车,规模定生死-2.jpg
# M' o2 O+ T) H4 B) Y- U$ Q- |, U
) W- O3 M1 B6 R" D
产业终端产品也不例外,比亚迪去年揽下了中国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品牌销量冠军、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三座桂冠。据称比亚迪在今年将剑指产销500万辆的目标,其中六成车型(约300万辆)要搭载高速NOA及以上的智能驾驶功能。‌3 H* e( k" W: z& p' M# L, j
6 Z2 E- y. Y- ?: B0 ^
中国汽车,规模定生死-3.jpg

8 P- |6 J( d6 B8 T
% d1 g: K! v7 y$ W, G6 g) B+ s如果按照规划,搭载智驾技术车辆的销售规模达到300万辆,这个数字就已经基本和吉利一家的年销量相当。这让比亚迪拥有了充足的筹码和底气,去“挟销量以令供应商”。5 l+ @* R1 A$ E* F/ a% e) B2 c
7 Q; q; }/ x$ A
02 平权
* o# J0 c. B- U$ d' V( U( O5 U& j$ W9 t' W( Z

; G1 r5 f; H3 R( s- x- u智能驾驶,曾经是30万以上豪车才有的配置。而比亚迪利用规模成本优势,一口气就将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高大上的功能,撒向平价车的汪洋大海。
+ i8 ~$ |: {" M+ B8 y8 D: ?4 t+ b7 B# O: ?5 r# t
起步价7万块都不到的海鸥,都可以武装上高快领航、智能避障、盲区监测等高奢配置。这种前所未有的局面,对于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来说是历史性的。
& v6 t2 O* k; E$ b/ V, O# ?3 D1 q( c  _
对比来看,特斯拉FSD的买断价格高达6.4万,EAP(增强版自动驾驶)也需要3.2万。再加上最便宜的Model 3后轮驱动版(目前售价23.5万元),总费用接近30万。7 y! o' p9 j# z: y: g
: z) S1 L+ t. y$ \
而一款海鸥的价格都基本相当于FSD,相当于购买FSD还额外赠送一台小车。这辆全球首款搭载高阶智驾的A00级车型,彻底打破了“智驾即高价”的行业规则。
; b7 ~& r& A% L8 c5 N. |* z2 t6 e0 f- Y( v5 A+ D! q# l
比亚迪彻底站上了智能驾驶的战场,而且并非依靠低端堆料。如即便是最低端的蓝色天神之眼C方案,也搭载了1颗英伟达Orin N芯片,后续也会使用地平线J6。采用纯视觉方案,包括 5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摄像头等。. t, [4 g, p8 ?1 ?8 g
6 c# _7 u( j. P5 V! j
综合36氪汽车、晚点Auto的报道,天神之眼C平台总体成本在4000元-5000元之间,而该方案在业内平均要在6000元-7000元,足见亚迪方的成本控制能力。
5 ^& W; }( t8 W8 R: M/ l
8 X0 Y( E5 v, ^7 w据称,单是芯片一个环节,比亚迪就分别递给了英伟达和地平线一份百万级别的订单;激光雷达供应商速腾聚创、禾赛科技都均获得了超10款车的订单。
6 f& \0 r1 o: K/ O4 c
7 @! x! A0 [, X  ]" \5 J/ V- N. J面对500万辆的业内巨头,类似禾赛科技这样的初创企业,无疑是如淋甘露。除了超级大单奉送,比亚迪顺带让供应商们股价飙涨。去年11月开始,比亚迪智驾消息频繁见诸报端,禾赛股价至今暴涨3倍有余,速腾聚创涨幅也有1.5倍。. N3 T3 c; G9 P' m3 w
* }2 {, ^. L4 l" f- b4 l) r
而比亚迪浸淫多年的工业制造实力和垂直整合模式,亦成为降本大杀器。比亚迪目前自研的软硬件包括CIS图像传感器、域控制器、超声波雷达等。* C. D; A2 V1 e7 N9 S
- ^' N5 p0 O' U/ t$ B( @% }
比亚迪甚至将大砍刀挥向英伟达腹地——正自研80TOPS的智驾芯片。其算力规格虽不算惊艳,但基本可以实现高速NOA,且不需要使用特别先进的代工工艺,不存在卡脖子风险。
5 [8 |- o" n* s+ U# u( F* d8 p! h4 {9 P% y9 O( G* V6 N
在去年年初的供应商大会上,王传福表示自研的低线束激光雷达价格不到1000元。7 v7 g4 S- H' L  D
0 T+ s" A4 \; A3 ?
中国汽车,规模定生死-4.jpg
! F7 i; [; T6 f4 o* V% Q6 o. F

8 P% W8 B$ Z5 C, c& k5 _) h! J软件层面,比亚迪自研BEV+Transformer算法架构,摆脱了以往智驾功能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支持无图城区道路导航;自研的“璇玑架构”,首次实现云端与车端AI的双循环协作,通过车联网、5G和卫星网络三大通信层,实时优化智能座舱、智驾和底盘控制。0 }' W- @7 x. A

0 J* B4 y4 V) G! `: [1 u/ @智能驾驶功能好用与否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基于比亚迪每天1200万公里的真实路况信息,在海量“电子养料”的喂养下,使其驾驶算法更加类人化。5 ?6 T& J- N! ^1 u4 W* @

5 L. c1 w% I% ], E/ n7 @6 T! y% ~功能日臻完善,也会回馈销量提升,规模效应继续扩大,比亚迪对产业链的议价能力将再度增强。而随着大规模量产、出货量提升倒逼供应商加剧竞价,其整车成本还会进一步压缩。
" Z& `- x* p, u9 b: y, F
6 q( p! @6 E" i03 宿命2 h; V9 a$ U8 S2 ]  c+ _- Y

2 o) ^. q. q% J1 G* Y+ [& n" q. L, a1 D( ~* R& t- t
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今烈火烹油,在全球独领风骚。只是,头部车企的应付账款周期正在不断拉长,成了火爆车市中隐隐显现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 X. d3 @) ]8 z8 i' w8 \- r3 ]
% i( T, y; u2 V# M0 R梳理A股市场汽车零部件板块,各个细分领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 d5 _) J; y9 m* Y/ W8 B) g4 H) v( i# p3 N0 w
到2024年三季度,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企业的应收压力最大,周转天数在所有汽车零部件板块中最长,超过136天;而账期最短的轮胎轮毂板块,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有近70天。8 `' T" r( Z' ?- ^' i$ [
8 A( J6 g  T. T. ]  ^
对应的,下游付款方的主机厂的应付账款天数总体呈现恶化迹象。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即平均付现期,是指一家企业需要多长时间付清供应商欠款的一个指标。其并不完全等同于车企付清供应商款项的周期,但大体上反映了当前汽车行业的隐忧。
) y" _. F: ]8 k/ F) M- _! D2 K3 K( g" ~: g5 X2 _1 [" X
自特斯拉最先吹响进攻号角,再到比亚迪多次推动持续性的掀桌子式价格战,行业始终要面对来自规模优势方的强力挤压,这些压力自然会被传导到供应链企业。
7 W; u" l  m/ b8 L8 T1 j+ I9 e' c; s& ?8 c: N) A# _
中国汽车,规模定生死-5.jpg

9 y2 X- G2 T8 T( t. q
1 D  v  W0 ]% U9 ^* s- |0 h据统计,主流车企应付款项的天数大多都在延长。截至2024年三季度,小鹏汽车的应付账款天数高达273天,超过九个月的时间让供应商颇为煎熬;新势力中的零跑、蔚来和理想都超过了190天,比亚迪也有147天,处于中等水平。
7 B- ]# f7 G3 Z7 x! p: ^
2 E; X* n& h4 ^9 a  B) q7 Z表现较好的有长安、广汽等国企,以及小米、赛力斯、长城和特斯拉,其中大幅盈利的赛力斯将周转天数压缩到86天。
* i& T, A& V# q/ v, j0 @! Y# Z
; z3 B7 j! W/ m2 D. v& z而作为外企的特斯拉,在这方面成了国产车企们的“反面教材”,其欠款周转天数仅64天,效率高于所有中国主流车企。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曾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都来自本土供应商,2024年对供应链的付款周期同比又缩短了,现在只需要90天左右。”/ w) d; u6 e- @' U
$ S; O7 L, f" K3 v
近期,六部门联合表示,要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时支付账款,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并且强调,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或不当增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不得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不得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i) c( C, |4 u% Z$ d) ]
' @8 A' U& U( P' N+ f+ L+ g6 k
这一表态,已经被普遍看作是对汽车行业现状的一种警示。
: ?5 \6 _0 S# N. g; ]% l) T9 L( L( d' p
应该说,决策部门已经发觉其中隐含的风险。价格战如同一块烙红的砧板,是对车企现金流和利润的极大考验,不跟只能坐以待毙,但如果跟了,超高强度的竞争就会让车企和供应商们十分受伤。
: Q! O3 I0 ^8 K2 [1 Z
/ c/ T0 p# n& B7 Q; B进入蛇年新春,汽车营销方面的创新不断,0息0首付、保险补贴、权益升级、百亿补贴等等“花式促销”层出不穷,可以看出行业竞争压力不是在下降,而是在进一步上升。
8 n4 Y/ u+ F+ M6 G: M2 r* Q4 g8 }  Z# c5 m# q+ x2 x2 e6 ]
所有的战火都是为了更大的规模,供应链企业们也必须宿命般地跟在车企后面陪跑。更何况,如果不去陪跑,这些企业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呢。5 X8 {4 v3 r- X% A
8 w5 r- ?! Z) H, X7 G
04 写在最后
" w" {4 r& @0 c; r8 g' I& Z7 F2 V" H: S* k# `
; J4 R0 d1 _  U2 z# u  V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的关系被彻底重塑,此前一系列行业惯例、规则都在面临着肢解与重塑。7 N+ d7 O! P3 c4 e8 e2 H! Y7 G& `" Z6 ]! e
# I" T$ c( @8 v/ M6 g2 r
在传统车企时代必不可少、甚至还能占据一定强势位置的“Tier1们”逐渐式微,而隶属于汽车企业的子公司,如比亚迪电子、弗迪电池;或者拥有股权关系的,如长城仙豆智能、吉利亿咖通,或者车企投资的初创企业,如小米投资的禾赛等,业务地位在持续上升。* f5 s8 p4 g! F4 [/ X

+ }7 m% ~. v. Q% X0 Z+ P( I新能源的语境之下,车企对于供应链企业的掌控力越来越强,肉眼可见。无论是传统的Tier1、Tier2还是Tier0.5、Tier1.5,过去传统的汽车供应链都已经被几乎彻底击碎。+ v( h9 ~7 H$ y$ Q  o) D# I
" ]1 A" l. y) B0 k
再加上,如今的新势力车企纷纷自起炉灶,动不动就全栈自研、全链可控。长期来看,独立第三方供应商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持续下滑,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扭转。
" X4 `" y+ R! b) V2 f1 S; Q, o
* Y! S2 J" N' Q5 x  X* N% K0 h那些财务数据方面的变化,都只是这些深层次变化最终的体现与表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0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