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多方利益的激烈博弈!世界格局重塑!

[复制链接]
查看3912 | 回复0 | 2024-12-23 08: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东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焦点,而第二次中东战争更是其中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关键事件。
4 K$ ~( i& p( B& |这场战争不仅涉及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更交织着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利益诉求、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埃及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顽强抗争,其复杂性和戏剧性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深刻地改变了中东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
* W6 L& ]* Y) E- ]
; ^3 e: d8 L0 }0 u
第二次中东战争:多方利益的激烈博弈!世界格局重塑!-1.jpg

* M$ X$ @+ r; g0 e* p7 g7 y01
8 [2 f; `9 V- f" [" k5 K$ I3 Y; b" x) y# D* l) M! Z0 M6 C4 E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虽在与以色列的领土瓜分中有所斩获,占据了加沙地区,但战争的失败使埃及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
- i. L9 N* l- x2 Z5 A7 W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主张民主民族革命的自由派军官们在深入剖析后得出结论: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是导致战败的重要根源/ h; W: K1 M5 Z) u/ i
当时的国王法鲁克一世统治不力,被认为严重阻碍了埃及的发展与振兴。5 B' y$ o) j) R# l
于是,在 1952 年,以纳吉布和纳赛尔为首的自由派军官毅然发动七月革命,成功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埃及共和国由此诞生
9 @$ n3 @3 ?  a0 E; C此后,因纳吉布在革命中的表现不够坚决,纳赛尔果断发动政变将其解除职务,自己登上了埃及总统的宝座,埃及从此迈入了崭新的纳赛尔时代。
$ r9 ?/ d# i. x2 l纳赛尔执政后,积极致力于埃及的全方位建设与发展。
0 i- a5 g" V* H( d$ x在政治上,他奉行不结盟政策,试图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保持独立的外交立场,为埃及争取更大的国际空间;军事上大力推行改革,努力提升埃及军队的战斗力与现代化水平;经济上则将推进工业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为他深知只有实现工业化,埃及才能真正摆脱贫困与落后,走向繁荣富强。
9 _$ r; {# r, ^然而,工业化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就在埃及寻求外部经济援助的过程中,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给埃及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 b7 T- G/ K8 Y$ q/ G3 s1955 年 12 月,美英曾承诺为埃及的经济建设提供 7000 万美元赠款,世界银行也答应给予 2 亿美元贷款,这无疑给埃及的发展带来了一线曙光7 c5 |# u) d/ S& s  n$ s& j
但到了 1956 年 7 月,美国却突然反悔,以埃及不愿加入围堵苏联的巴格达条约、不愿合作等为由,单方面宣布终止资助计划。美国的这一背信弃义之举,使埃及的经济建设计划遭受重创,也彻底激怒了纳赛尔。在这种情况下,纳赛尔决定将目光投向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试图通过收回运河主权来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9 `* s* j8 N' u, z苏伊士运河,堪称埃及的 “印钞机”。. \, Q$ O/ A' F) U+ E- C- T" H
这条运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连接着地中海与红海,是欧亚大陆贸易的重要航道,每年过往船只众多,运河的税收收入极为可观。自七月革命后,英军虽撤离了埃及,结束了对埃及的殖民统治,但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却依旧牢牢掌控在英法两国手中。
4 \; ]8 [, {  P( z& I; F$ R6 C- \  G; _1 H9 v
, q5 ]/ H2 K: g) `- ?
1956 年 7 月 26 日,在庆祝革命成功四周年的群众集会上,纳赛尔毅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计划用运河的税收来修建阿斯旺水坝等重大经济建设项目。
( i: c* [$ C4 b' ]. S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埃及此举无疑是对英法老牌殖民帝国权威的公然挑战,其性质就如同一个弱小的孩童勇敢地向两个强大的彪形大汉发起攻击,令世界为之震惊。
) I, v8 s: ?5 W; f+ O02
* I- b+ l/ m' G! H! y" Q4 S+ S4 \0 C! X  {) F; R
二战后的头十年,英法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急剧下滑。# H. ?- v. R2 A4 {/ ~8 N
法国在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中接连受挫,国力损耗严重;英国工党执政期间,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大肆变卖帝国遗产,将大量核心资产出售,等到英国人回过神来想要重拾昔日荣光时,却发现已力不从心。2 x+ ]3 }+ f  ~# q8 k) Q1 L7 g
在这种背景下,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举措,深深刺痛了英法两国的敏感神经。它们无法容忍一个曾经的殖民地国家竟敢如此胆大妄为,顿时怒火中烧,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苏伊士运河5 h% J  H+ X# W& Y% e" Q( p( k
起初,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T8 {) o$ A8 E1 N; q# \/ H9 L1 `
然而,安理会经过审议后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的提案,这使得英法的法律途径彻底行不通。既然和平手段无法奏效,英法两国便开始考虑动武。
% \. F8 J! N8 l7 o" i/ q4 u% k0 x$ p7 J1 z5 m) t
第二次中东战争:多方利益的激烈博弈!世界格局重塑!-3.jpg

- @, @# l, x4 |* r) F/ g但此时的国际形势已与往昔大不相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控制着联合国,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英法贸然出兵无疑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的行为。8 l7 u  N" e. ]/ Z( Z$ w* R
在这种困境下,法国想出了一个 “绝妙” 的主意:雇佣以色列先对埃及发动进攻,然后英法再以调停者的身份介入,迫使埃及放弃运河控制权。
4 o5 x' O! [( I/ h5 }, X以色列方面其实早就对埃及心怀不满,自纳赛尔执政以来,埃及不断加强军事建设,大量进口武器装备,还派遣飞行员到苏联接受训练,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在未来与以色列的对抗中占据优势,报一箭之仇。以色列深知与埃及的战争迟早会爆发,既然如此,不如先发制人,主动出击。1 k6 {1 {: A9 l1 \5 x" o& H; i& F
开战前,以色列军队共有 10 万人,装备有 400 辆坦克、150 门火炮和 155 架作战飞机;埃及总兵力约 15 万人,拥有 530 辆坦克、500 门火炮和 255 架作战飞机。然而,由于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接受训练,实际能参加作战的飞机仅 100 余架。/ g! |, F5 P# Q7 h
并且,埃及的防御重点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三角洲及苏伊士运河两岸,部署在西奈半岛的军队仅有 3 万人,兵力远逊于以军。
  i; Z' m2 C2 G' j- ~: W4 g
针对埃及军队布防上的弱点,英法与以色列商议后,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k, R6 r1 {* ]( Q由以军首先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吸引埃军主力部队前来支援;5 I/ s3 _( }$ ~) U0 Z' m
接着,英法派出 7 艘航母会同从塞浦路斯、马尔他、亚丁起飞的战机轰炸埃及的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 w" |% q5 e% A% g2 C/ V) s. ]$ j
待轰炸结束后,12 万英法联军从赛德港登陆,截断埃军退路;9 v. a. N. o* a" d" q
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并在埃及建立傀儡政府。8 `7 i$ k! P1 ~& t" U, _" S
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 5 点,以军伞兵如神兵天降,突袭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
! J" M" E9 t& U6 c当得知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的消息后,纳赛尔迅速做出反应,立即调兵增援西奈半岛。10 月 30 日,英法两国迫不及待地跳出来 “调停”,但他们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并开放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否则将派兵干涉。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调停方案,纳赛尔自然无法接受。9 j# [$ [6 `- [- i+ _9 r2 ^0 q! u) X. L
为避免埃军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纳赛尔果断命令西奈半岛的军队向运河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
# p# |: _' W& {3 u! Z( \10 月 31 日,见埃及拒绝英法的调停条件,英法两军悍然对埃及全境发动空袭。由于双方在军事装备和作战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埃及空军在当天的战斗中遭受重创,迅速丧失了制空权。11 月 1 日,以军乘胜追击,进攻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成功控制了蒂朗海峡。& Z5 H: `# f, F' [5 N2 V
与此同时,英法空军对苏伊士运河赛德港进行了猛烈空袭,赛德港瞬间陷入一片火海。面对英法以联军的强大攻势,纳赛尔深知埃及无力抵挡,无奈之下,埃及只能向联合国安理会求救。然而,安理会开会讨论需要时间,就在这一关键的空窗期内,英法决定加快战争进程,派出伞兵空降赛德港,与埃及军队展开激烈争夺。1 D9 s1 {+ ]9 K2 ]) o& c; n

: l9 Y: t  L! S6 c
第二次中东战争:多方利益的激烈博弈!世界格局重塑!-4.jpg
: W7 P/ ~' s$ C& ~8 Y; j. U% d
见英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纳赛尔号召全体埃及民众奋起保卫国家。
; O" u  ]% U+ z! w) j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大量埃及平民挺身而出,积极加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驻守赛德港的埃军顽强抵抗,死守港口外围,使英法联军始终无法夺取整个港口。& Z9 p0 d7 z9 i) I
11 月 5 日,鉴于运河北部已经失守,纳赛尔果断命人在运河下游凿沉十几艘船只,彻底堵塞苏伊士运河,决心与英法鱼死网破。
4 A' ?2 l/ [. J" Q苏伊士运河被堵,导致欧亚大陆的贸易船只无法正常通行,国际贸易秩序受到严重影响。这一下,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应。
  @6 X% M  F/ P" c; t$ x: m3 J11 月 6 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7 M/ t3 R3 Z/ @4 q/ h. _1 }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法接受停火后却依旧赖着不走,企图继续维持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此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果断出手,警告英法如果继续恃强凌弱,苏联将会对他们动用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9 Q# P- k( G, \
苏联的核威胁如同一把高悬在英法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英法两国胆战心惊。以色列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急忙劝告英法,如果战争继续,以色列可能将无法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因为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下,苏联若要对以色列发动攻击,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枚原子弹就足以将以色列彻底摧毁。
  _2 J. n6 W  \
0 o! @- y" y3 y! y0 W
第二次中东战争:多方利益的激烈博弈!世界格局重塑!-5.jpg
! ?1 {0 P& `6 o5 E, M* f
英法两国虽然心中慌乱,但仍心存侥幸,毕竟它们是北约成员国,认为北约各成员国享有集体自卫权,美国不会坐视不管。
: T2 m( z% ^. t而且,纳赛尔上台后,埃及与苏联的关系逐渐密切成为苏联在中东的重要战略支点,英法两国据此判断美国为了维护北约组织的团结,必然会出面应对苏联的威胁。8 ]1 n, l9 |0 `8 b1 Y
) j0 ~# T( T4 k4 ]. B
第二次中东战争:多方利益的激烈博弈!世界格局重塑!-6.jpg
$ Y" T5 P* i5 e1 S* |5 m! k. t
然而,美国的决策却大大出乎英法的意料。
! k5 |8 w$ r% L6 w' J, I在美国决策层看来,一个军事同盟中只能有一个主导者,其余成员都必须服从其领导。如果出现多个老大并存的局面,这个同盟必然会陷入混乱和分裂。/ Q7 |3 [; l; A7 {
因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借此机会给英法一个深刻教训,让它们明白谁才是北约的真正老大。艾森豪威尔迅速下令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一方面警告苏联不得轻易进攻英法,另一方面也向英法表明美国的强硬态度。
5 F; R' W& |/ V- o/ R3 }! C随后,艾森豪威尔召回英国首相艾登,严厉斥责此次行动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要求英法立即无条件撤军,否则美国将对两国进行严厉制裁。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的一唱一和,使艾登和摩勒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颜面尽失。! v: r/ ?: o0 S
在强大的压力下,11 月 22 日,英法两国不得不撤出全部军队。1957 年 1 月,由于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表现不佳,英国首相艾登黯然辞职下台。
5 ?. k2 y  k& u- K- u同年 3 月,在埃及同意以色列享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也从西奈半岛撤军。至此,埃及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取得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最终胜利。) ?0 M! v9 i( r; o1 i  C
03# y1 G) g' M4 z, Y( g3 \, k' h
+ y) n) Y2 p; v  d2 n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结束,标志着一个由欧洲主导世界的旧时代彻底落幕/ ~) S3 f1 b5 G7 H5 h! F; h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这场战争中充分展示了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正式坐稳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Z8 i  I: B5 a/ z+ z
而英法两国则在这场战争中遭受重创,从全球性大国迅速衰落为地区性国家。1957 年 6 月,法国总理摩勒也因战争失败而黯然下台。& c1 h8 W  p" E3 u8 C0 y# b" {
此后的一年里,法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连换三任总理,但都无法扭转法国的颓势。
! X4 f$ n9 N$ _9 y# e+ j直到 1958 年 6 月,在法国总统勒内・科蒂的呼吁下,戴高乐出山组建新政府。同年 12 月,经全体公民投票,法国通过新宪法,戴高乐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I  S* B; U5 G
戴高乐执政后,决心重塑法国的国际地位,将法国定位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而不是美国的附庸。4 d3 R2 y" q  G7 J) L; M( |
基于这种定位,戴高乐在政治上积极倡导欧洲的事务应由欧洲人自己主导,主张欧洲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对抗美国和苏联的霸权,形成第三股平衡力量;在经济上大力巩固欧洲经济共同体,促进欧洲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在军事上更是坚定决心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并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2 W& u$ |" d" L& D) z. u8 R5 p2 B: P
需要强调的是,法国退出的只是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而非北约这个国际组织本身。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后,法军不再接受北约的指挥,从而使法国在军事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 t6 T  H  r; D3 i5 d3 Z为了更好地团结欧洲,戴高乐极力希望英国能够加入欧共体,共同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决定紧跟美国的步伐,拒绝与法国合作。9 O7 u! ~; Y7 H# D: J1 @

0 _8 P4 J/ k8 N9 Y
2 J  T3 ~  h' D& j$ v8 C6 N
有趣的是,麦克米伦虽然不敢违背美国的意愿,但却始终妄图与法国争夺欧洲的领导权。& |; g! W2 r. Y
1960 年 1 月,为了与欧共体分庭抗礼,英国拉拢丹麦、挪威、奥地利等国,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但这个贸易联盟在运营过程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开业没几年,英国就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又转头申请加入欧共体
5 G8 c9 |7 ?1 n' h8 c2 y+ N1963 年 1 月,麦克米伦代表英国提交申请,结果被戴高乐毫不留情地否决。& f$ y$ h. ~# o, a6 q: N3 C
1967 年,英国再次申请加入,又一次遭到戴高乐的拒绝。戴高乐反对英国加入的理由十分耐人寻味,他怀疑英国是美国派来打入欧共体内部的卧底,担心英国加入后,欧共体会沦为一个依赖美国的庞大西洋团体。从如今欧盟的发展现状来看,戴高乐当年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4 ?7 T/ F1 X) n7 e$ j从军事层面来看,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无疑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但在政治层面,纳赛尔却凭借其对抗强权、英勇无畏地夺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英雄壮举,为埃及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声誉和影响力。/ g: e8 O( I6 y: E
战争结束后,埃及迅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成为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精神根据地。% Q( j  Y) G2 C/ Y, S
纳赛尔也因此成为阿拉伯民族的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世的阿拉伯领导人,成为他们心中敬仰和效仿的偶像。他的成功表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只要坚定信念、勇于抗争,小国也能在大国博弈中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权益和地位,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I- f3 Q0 n, Y  v1 J$ s, p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埃及的命运,也对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中东历史上一座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 }$ {% {8 l( w: v! Q% k; U& M文本来源@老威观史 的视频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