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感受:( ]) X! ~, L- }0 \/ Q
以前有钱总想买个口红、面膜、衣服,买了就开心,可现在什么都不想买了。9 A: Q, A6 J9 y9 Z, S. s" h2 O
以前周末有空就去做美甲、做头发,可如今有了白发也不想染,忽然就不再容貌焦虑了。
+ l; B9 i. t* d2 O# `" t& N' T8 ~以前假期喜欢各处拍照打卡,现在门都不想出了,只想宅在家里。
/ j. H$ @& J* X$ c& G/ Y& n3 E( v0 m在某种程度上,感觉生活毫无意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仿佛陷入无尽的低迷中......: K8 L( _, A5 N
有人说这是躺平,有人说是摆烂,还有人说是抑郁了。但实际上,这些无欲无求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假性低欲望”的状态,面对生活的重压和未来的不确定时,借此来逃避一些烦恼。
. M; N2 c: B, D5 v% Y可这终究只能解一时之困,岁月疾驰中的风雨,总让人防不胜防。唯有试着去积极改善,才能在向前走的日子里,重新夺回对生活的掌控权。
V% p+ b6 W& S8 y! w" X! [/ C r* ?3 S' B u2 q
' u+ o* T% [! d1 r" Y3 }: X8 j$ s来源:视觉中国
$ m* f9 T+ s, v6 x( K' H9 e x: r1 P, u6 C
5 N( W4 C& P n8 ~
那些失去的欲望,
6 l" u5 k7 u/ X+ k$ g8 I) ^容易导致意义感的匮乏 ) k G- ]# S" p; ^( l% [* g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渴求,但当现实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很多人会选择采取远离欲望的方式,来避免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也压制住了未来的诸多可能。$ Q3 g0 V' M$ P3 \
有网友分享说自己降低物欲后,也不想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了。本以为没有太多欲望,就不会被外在评价绑架,不被繁重的工作所累。( B; P+ M2 i4 P" A+ J' I0 ?4 @ @# v
但事实却很扎心,斩断了与欲望的链接后,生活的意义感也消失了。
4 p) `6 u0 b( `" m' ]“不愿意注意自己的形象,不愿意去和他人主动沟通,也不愿意去挑战工作的难题,更不愿意去投资自己,把时间‘浪费’在看似无用的事情上……”
0 k6 S9 |" }% B3 e, o7 O长期被低欲望所牵引,就会逐渐被虚无和困惑所扰。生活的细节和追求,变得毫无意义可言。6 g; F0 b) z T% T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生命本就是一团欲望。”
( \7 ^ C& P" J; C( I& Q如果欲望之火熄灭,目标和梦想就会荡然无存,人们的生命力也会慢慢凋零。
2 @0 s5 }/ z* f不由想起作家冯唐说起母亲的故事。- } J4 f- O4 r3 h/ n( _
母亲身体状态越来越差的时候,信念也随之坍塌,伴随而来的是欲望的逐渐消弭。; K& q3 q, ~' I: n0 u$ M' ~/ G2 U. R
哪怕冯唐故意说起母亲以前心心念念的事,比如出差之前,他跟母亲说起涮羊肉,以及去旅行的计划,可母亲依然无动于衷,直至最后生命迅速走向终结。
: b* |# G/ X$ l) C6 ?* N, D2 U# Q& @因此人一旦没了欲望,就容易迷惘与不知所措,继而产生新的空虚。( @' T* Y: C; v7 `9 N0 d
所以无论何时,保持适当的欲望,人才会有向前的动力。
$ ]/ U8 V7 W1 Z! }- n, \# K5 {- L0 M4 J, g6 \3 `
9 \0 M y, G k- B* @- ~( V& A
来源:视觉中国
: W, V& x4 g: F0 s5 N5 c) @! C
( ~ ^* `- T& x7 k* j! y. D$ t6 N% }% U/ j9 G" p
假性低欲望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5 C3 P# [* g# |
心理学认为,假性低欲望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生活中的事务、目标或人际关系没有兴趣或欲望,但实际上这种状态更多是由于内心的恐惧、挫败感,或者过去的失败经历所导致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 X3 e3 x, ]8 u& V3 B9 [, E
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假性低欲望不是最佳处理问题的方法,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保护了自我,可以暂时减轻和缓解心理负担。
9 Z- T4 x* }- K3 o4 t; i3 I1 r4 L# q《低欲望社会》书中有个片段引人深思。! W+ @5 f5 {1 `
当很多人怀着高期待进入社会,却因经济触底最终四处碰壁,在经过生活的无数次鞭笞后,这些人慢慢开始对一切失去了妄念,什么都不为所动。% Y% J) J7 i7 }+ M
每天不是沉迷于虚拟世界宅家打游戏,就是躺平啃老。
1 U, {% j9 P5 W& S虽然确实降低了欲望,释放了内心的压力,但这种压抑自我的需求,无奈的妥协,会让人失去斗志。
7 E7 w/ B3 j9 k7 ?( n有网友分享自己因大学最初屡屡受挫的经历,逐渐演变成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一种生活状态。/ G3 _* a. e$ ?+ ^
大学面临转专业时,他跟舍友一起去申请,自己却被淘汰;考研也未能考上;毕业后在心仪的公司面试完三轮后,面试官挑剔他没有工作经验,之后便没有后续......5 j1 Q: Z% s9 b6 Z0 q6 l
之后,他好不容易应聘到一家小公司做运营,可仅上了几天班,就因为不喜欢工作内容而辞职。裸辞后的他,先在家浑浑噩噩生活了一个月,不是玩游戏,就是刷视频。
7 |; k, O% k+ v" E, C* H& M. \. z* o但时间久了,在父母的唠叨下,他又拿考公务员当作挡箭牌,每天打着学习的幌子,却根本不在状态。令人唏嘘的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和打击,让他很难对周围事物提起兴趣。打消兴趣,不再尝试,成了唯一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方式。! T _/ n& N+ w( m
人文主义学家罗杰斯说过:“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1 V. s" r/ J% ^! P7 m- J假性低欲望可以形成一个坚硬的外壳,让我们随时可以对抗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而保护自己,却让自己永远陷入生活的困局之中,无法逃离。9 I" @: P4 Z" } ?
/ V0 a, t1 ^: j! k+ h0 o5 G4 D5 B- H8 @( V
来源:视觉中国
* G/ u E" Q& o. s p
6 [- b' }: ]# f2 | L
* l: ]5 |$ s% ^ P( J. ?; J重拾生活热情,
9 e3 U0 x8 a/ {才能迸发出持久的创造 # @2 ?$ Y: ~$ R6 Z# K% i0 S
听过这样一句话:“驱散心头的恐惧与阴暗的心情,不能靠太阳的光芒、白日的明亮,而要靠对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 L; `* n( W$ S. \* y: R& _心理学告诉我们,合理的欲望是我们一直向上走的动力。想要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不妨试着重燃生活的热情,心力不熄,方能承接住一切波折。) b' G; v" p% M- H% e/ ]) L4 T
那我们该如何做呢?以下三点或许可以帮助到你。6 G. o3 |& Z& I! f1 U
1.接纳自己:身心合一,眼下就是你最美好的时光2 f0 |* z& F; r* f8 F% r
要知道,低欲望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8 X# S0 z0 K7 u! A" @# k7 e* x当你调整了跟当下的互动方式,心念一转,接纳自己的感受,诚实地面对当下,才会产生足够的智慧去分辨内里的真正所需,识别出所爱所愿。8 w! s, F% s: K/ R2 Q! L) W9 U0 p
在做喜欢的事时,才能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动力,结出想要的果实。+ d* b6 l2 C# j8 s
2.培养兴趣:列出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去行动0 m: _0 p/ v; F( i" N+ h6 q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同,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以衡量。
2 O6 f! u9 @4 ]0 @, G8 u但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擅长。
; B4 ^2 B( t `这也与毛姆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真正的动力,源自于内心深处,对于快乐和兴趣的追求。) r& x0 f: @, s2 H u* _* H- Y
我们不如试着以需求为导向,为自己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刻意培养对生活的兴趣,比如每天晨跑十分钟、读两页书、练一篇字……, t# U* z% U( p0 D8 c& u
通过实现这些小目标来增强驱动力,以便我们恢复对生活的成就感,拿回对当下的自主性。3 C3 e6 `) c7 F- Z e. r6 ?5 w3 A
3.掌控生活:保持健康的习惯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C& k, M5 F5 D6 B
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满足,减轻压力和焦虑。5 q* G& k' i; s+ _/ g2 ~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学着把锻炼纳入日常。规划好生活方式,在日复一日中,带着新势能开启创造之旅。
8 T8 i5 y/ X" ^/ `恰如现实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外在的困难,而是内在的纠结和内耗。
7 W! `" Y% X6 A8 {, R' f" L真正的低欲望并不意味着不努力,而是在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同时,追求内心的满足和自在。0 v) V. w( ~4 h6 _; `
每个人,都应该带着欲念去奔跑。
6 D2 d2 v* q3 k* d& U w就像一句话所说:“生活原本苦闷,但跑起来就会生风。”9 S* x7 ^: Q: d$ x r5 s4 Y# c
真正的低欲望生活,不是躺平任嘲,而是心怀目标,安心当下;是坚定而不浮躁、努力而不膨胀。 m2 G3 n/ \8 L- W7 U$ Q
与朋友们共勉。
7 X5 t% ~) p+ O2 Z6 r7 [, T! j
4 S- D' P; q- _+ `7 h
$ a0 J- Q. S$ q% }( ~* Z! a7 h作者:刘晓宇,心理咨询师、家庭指导师,热爱读书、写作、旅行。7 _1 W0 }! J* h! g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联系我们,获取授权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