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年代: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宝藏》* F) o' ^2 _' e, @3 e4 A9 g
% t. o! W- f, ~% [$ N4 T1 r% d9 J5 |8 O4 h
) O( P5 T* o2 {/ Z& h
一、80 年代的消费大探秘:几分钱的快乐与烦恼3 `! L$ H m$ ]5 Y& A
* G/ s z# w# J3 L6 D% J" n$ v
$ E7 ~+ J. a% o. x& t# v3 i% M' f. h* \3 k' F
在 80 年代,钱那可老精贵了。就说吃的方面,米才 1 毛 4 一斤,牛肉 8 毛一斤,现在听着是不是便宜得不像话?可当时大家挣得也不多。冰棍儿可是小孩子们超爱的东西,白冰糕 3 分一根,豆沙冰糕 4 分一根,牛奶冰糕 5 分一根,这价钱,兜里装个几毛钱就感觉自己特有钱。不过那最贵的奶油雪糕,得两毛呢,在当时那可是一大笔钱,没点家底真不敢随便买。
. m) q; H2 m, X; H
. s" f2 \1 K( ?7 _4 r2 d- ^ j; Q8 x* L u* r, c/ ?
& s( h, Q; U9 {' R! Y: h5 m
去供销社买东西也特好玩儿,不叫“买”,叫“打”。打酒、打香油、打芝麻酱、打煤油,只要是液体,自己拿个瓶子碗就去“打”。买块布呢,就叫“扯块布”。供销社里那股酱油醋糖酒混一起的味儿,闻着特亲切,热乎乎的全是生活味儿。那时候的散装酱油可香了,做饭时往锅里放一勺,满屋子都是香味。但因为没有防腐剂,打回来的酱油得在瓶里加点熟清油,醋里得放大蒜,不然很快就会长毛,这可都是生活里的小窍门儿。
1 I9 V. Q* O$ i, }+ p- G, F e2 W# p7 `* U; o6 {& C( J- ~
7 U& A6 h5 c+ }& q7 i/ F! m x
7 ]1 }4 K: h& S3 b4 T二、80 年代的教育时光机:课桌与课后生活
2 m$ e5 w( v) b! h b5 y) R& j8 p' ]7 z/ k5 S% m
- X" n' x; U& v& v9 s" p' z+ {
3 G+ K" T# j1 _2 I7 e" i3 ^80 年代的课桌可有不少故事。好多课桌上都刻着“早”字,中间还划着 38 线,就怕同桌过界。那课桌表面被同学们刻得、划得坑坑洼洼的,可每一道划痕、每一个刻字,都藏着一段青涩的回忆。那时候的学生放学后可不像现在,能痛痛快快地玩游戏、看电视。他们得帮家里干活,放牛、喂鸡、捡猪粪鸡粪、揪把子,这些活儿好像永远干不完似的。不过虽说累,但那段童年时光也有简单纯粹的高兴事儿,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放牛,顺便捉捉蚂蚱,那小虫子有的地方叫扁担钩,想想都觉得幸福。# e# S. @& M: A5 w6 o4 o
5 b2 X! J& Z5 ^8 W a0 c* Y' K4 }0 C/ k' N- d; u
& |! c& k7 P: W! z* X. v2 v三、80 年代的娱乐狂欢节:电影与休闲时光( Q+ k1 P+ I0 U- x# |
! c8 l* K) v* N) H( B) x
+ }8 p7 _. {! {9 Q; a: |( ]6 i5 f
; @+ j; X# G. F- G露天电影在 80 年代的夜晚那就是最亮眼的存在。一到放电影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跟过大节似的,早早地就搬着小板凳去占地方。那时候的电影院也挺厉害,一个电影院至少有上千个座位,每天能连着放映七八场,票价才一毛至三毛。一有新片上映,特别是像《少林寺》这种大片,在预告期人们就开始往影院排队了。这《少林寺》可太牛了,硬是卖出了上亿元的票房,好多人都看了三四遍,简直就是当时的超火大片。0 ]/ w: v; ^, I! M/ x" c Q6 X0 J3 g
$ e+ L/ S2 ~( |! {3 \# f$ W7 `
$ o4 R4 P3 @4 k0 G; N- g3 K8 k) Q5 W7 [ s5 |$ y
除了电影,小人书出租摊也是孩子们的欢乐源泉。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代,花上 1 分或者 2 分租一本小人书,就能一头扎进精彩的故事里。还有那时候结婚可时兴骑自行车接亲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新婚夫妇必备的三大件,就跟现在结婚要有房有车一样关键。
/ s/ G. {' k1 \* r/ _& V5 ]' G8 _7 W4 }/ R9 u! n
! w$ P! E2 @; R. \9 _5 H
. f! @; Z9 v0 L4 ]( R/ d' e: D
四、80 年代的时尚秀场:服饰与出行风貌& S( T9 Q2 T. G
. Y* i; X# n* f: s& P; _$ E2 O7 |. O0 r h- n
# V# Y; P4 R9 g& y80 年代的衣服可不像现在这么各式各样。大多是的确良和棉布做的,颜色就那几样,蓝色和灰色最常见。鞋子款式也很单一,而且家里孩子多,旧衣服都是留给弟弟妹妹穿,一件衣服能穿好些年。那时候的人们出行基本靠走或者骑自行车。街道上没有现在这么多车跑来跑去,到处都是走路的人群和慢悠悠骑着自行车的人,偶尔有个骑着自行车进城赶集的商贩,听说百公里也就消耗两个馒头,这可太省了。3 a5 |9 g; P) L7 J# t* }3 }- h7 p% b+ B4 r
3 }2 t+ h; r5 _( R3 v
, Q: p# z2 ?; S
# v% s: N' |* a
五、80 年代的工作与梦想:国营工厂的辉煌岁月7 i6 ^) Z$ Q% d
: R/ ~! B! h+ l1 a5 b
! i1 e1 Y, a c" F/ U( j: t2 @ f: x9 Z0 N
在 80 年代,国营工厂那可是大家都眼馋的好地方。大部分工厂都是国营的,里面除了生产车间,啥都有。广播台、厂医院、厂幼儿园、厂小学、厂中学、厂澡堂、厂图书馆、厂俱乐部,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工人一个月工资大多在 30 - 50 元之间,虽然看着不多,但是物价低呀,养活几口人没问题。而且在国营工厂上班,孩子长大后还能接着干,这可让好多人羡慕得不行。那时候工厂里还有不少女工,她们穿着朴素的工作服,用勤劳的双手努力把生活过好。0 t$ D& N9 n* o- R" f3 V
6 w4 ~, ~( Q0 Y# } ~* V
( l" C: g* _9 k+ O/ D( q! o( s5 d" r- [0 t C$ r4 w' Z+ ~5 _0 w
六、80 年代的社会众生相:万元户与生活百态
, `/ P; F) |. }$ j! T7 Z7 \0 B2 J' Q2 X8 G
, d- d \. q/ P9 ~: g6 _, b0 |" C: \' j4 V
80 年代要是哪家出了个万元户,那可了不得了,简直就是全村人的骄傲,邻里间的传奇人物。大家都会围着万元户问这问那,想知道是咋挣到这么多钱的。那时候的人们还有个特点,头发都特别浓密,不像现在好多人被掉头发折腾得够呛。而且因为电子产品少,戴眼镜的人也很少。下雨天,父亲送孩子上学,虽然雨下得老大了,但父亲对孩子的关爱那是实实在在的,一把伞都遮在孩子头上,自己却被淋得透湿,这种画面现在想起来都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A8 F7 d6 b; {. e6 s. \, x
& O0 u# n0 h6 g X2 O6 E' G" z- d7 _( g3 ?* U; K1 q R
+ X5 }0 h/ \% ]: G7 r3 ]80 年代已经离我们老远了,但那些记忆就像一颗颗贼亮的星星,永远待在岁月的长河里。从那几分钱的冰棍儿到国营工厂的热闹劲儿,从露天电影的欢乐到万元户的风光,每一个场景都满满当当的是生活的味道。那时候的生活虽说物质不宽裕,但人们有着简单的快乐和实在的情感。现在咱生活在物质特别丰富的时代,可有时候却会想念 80 年代那种邻里间的亲近、对小玩意儿的满足。咱是不是在追求物质的道上跑得太快,把生活里的小美好都给忽略了呢?说不定咱应该时不时停一下,像 80 年代的人们那样,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体会生活里的每一份好,别被没完没了的欲望给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