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战场:越军第18次强攻,7连断水断粮无援军,全体准备光荣弹

[复制链接]
查看6716 | 回复0 | 2024-11-10 20: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山战场:越军第18次强攻,7连断水断粮无援军,全体准备光荣弹
" K+ p1 P0 p6 H2 X4 n! j: u9 `, G, S9 \$ L$ ~6 t- r
1985年5月,老山战场上空阴云密布。越南军队趁着中国军队换防的间隙,向驻守在211高地的我军67军第7连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在第18次强攻中,越军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切断了7连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没有水,没有粮,没有援军,只有随时可能到来的敌军炮火。在这危急时刻,7连连长张长岭下达了一个特殊的命令:每个战士都要准备一枚"光荣弹"。这枚手雷不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而是用来在最后关头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7连的将士们是如何突出重围的?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这场生死考验的?3 V" }# C0 H% |$ ~" r2 O: M
# D; v, O4 U, W' l  Q
一、67军换防老山前线$ R0 X( w7 z  E6 q; r
' t( o5 k  {. l+ V; G% r) X8 q) m5 C
1985年初春,南京军区1军在老山前线已经连续作战数月,按照军委的统一部署,济南军区67军接到了接防老山前线的命令。这是一次规模庞大的换防行动,涉及数个团级单位、数千名官兵,以及大量的武器装备转移。# Q: `% l2 |. |
- {& ?  k+ g* y
5月10日,67军先遣队抵达老山前线。当时正值雨季,老山一带雨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先遣队在211高地脚下建立了临时指挥所,开始与南京军区1军进行详细的交接工作。武器装备清单、地形图、敌情通报、战地日记等资料逐一核对移交。0 S! z5 ^2 C/ ^4 I4 o
) |! T- i8 j4 q4 H0 ]
特别是对211高地及周边地区的地形情况,1军的参谋人员向67军详细介绍了每一处暗堡、每一条交通壕、每一个观察点的具体位置和使用情况。同时,还重点说明了越军可能的进攻路线和火力配置。
3 ~* o! L3 b) z6 N& _
6 d5 t4 M7 H* t4 V) E8 b1 r4 K
老山战场:越军第18次强攻,7连断水断粮无援军,全体准备光荣弹-1.jpg

5 i7 j. r/ s+ x# |+ _2 ~7 h* l& u' M
5月15日,67军主力开始进驻。7连作为67军的尖刀连队,被派往最关键的211高地。这个高地地势险要,是控制整个战区的制高点。7连接防的区域内有三个连级据点,分别是1号、2号、3号阵地,每个阵地都配备有重机枪和迫击炮。: w' f: L, k; O' ]2 ?
8 O% d3 x$ J/ e! p
然而,换防工作并不顺利。首先是天气原因,持续的降雨导致山路泥泞,装备转运十分困难。有些重型武器不得不由战士们一件件用担架抬上山。其次,阵地内的工事状况也不理想。由于连日大雨,部分地下掩体出现渗水,有的交通壕甚至发生了塌方。6 v+ A0 ^/ E4 a

% I5 ]) `. E& l7 @5月18日,一个意外的情况引起了指挥部的警觉。侦察兵报告在对面的1058高地发现越军异常调动,大量装备和人员在夜间进行调整。这与往常的换防规律不同,越军通常在每年3-4月进行换防。这次反常的调动引起了67军指挥部的高度重视。
# @- W1 c+ |+ m4 w% m' c  W( V/ ^( y4 ]
为此,67军加快了换防进度。5月20日,7连全体官兵进入作战位置。连长张长岭带领排长们重新勘察了整个防区,调整了火力配置,在可能的突破口增设了绊线地雷和照明弹。特别是在968高地方向,增派了一个机枪组,24小时值守。
( f9 U: T- T' _9 I7 F0 W9 k& z
" s3 y: F0 z: s/ G9 \. \- B; ]; H" Q5月22日,换防正式完成。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仓促接防,很多战士还不熟悉地形,特别是一些新兵,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还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后勤补给线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阵地上的弹药储备和给养都比较紧张。' g- A  }$ r" G8 o" J
8 K4 l: o" v" A; s& l
就在这时,越军开始了他们的试探性进攻。每天傍晚,总会有小股越军靠近阵地,投掷几枚手榴弹就迅速撤离。这种骚扰虽然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失,但却让刚刚接防的7连官兵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得不24小时保持战备。8 U9 f: y! `0 w, ?8 `

/ g+ \% W' U( x+ M
老山战场:越军第18次强攻,7连断水断粮无援军,全体准备光荣弹-2.jpg

/ i$ x/ l) C- Y# `, v. s# Z$ ?1 ~, q* b1 I, b: ?- O
二、越军的围点打援战术: |+ z, {& D* z; d, V

* s/ E/ ~8 b- o越军第二军区指挥部早在4月初就制定了"5.13作战计划"。这是一个周密的作战方案,目的是趁中国军队换防之际,一举攻下211高地。根据越军被缴获的作战文件显示,他们投入了982团全部主力,包括4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
! n, D$ F$ k5 l
0 q/ |6 u/ S% W# u, I$ H  P+ g越军的第一次进攻从5月23日开始。凌晨2点,越军炮兵阵地上的122毫米榴弹炮突然开火,密集的炮弹倾泻在7连阵地周围。炮击持续了约20分钟后,一个加强连的越军从968高地方向发起突击。这次进攻被7连阵地上的重机枪火力压制,越军撤退时留下了十几具尸体。
& S+ A4 v+ X" s  p# m! D4 m4 v1 [$ R. P" m0 x& k
接下来的几天,越军采取了"蚂蚁搬家"式的战术。每天不同时段,都会有小股部队对阵地发起骚扰。这些小规模进攻虽然造成的伤亡不大,但却消耗了7连大量的弹药。到5月26日,7连的弹药储备已经下降到警戒线以下。. z+ m1 q4 j2 Z
* c8 s6 A& d% {: X. U; M
5月27日,越军改变了战术。他们首先派出工兵分队,利用夜色掩护,在7连阵地前沿布设了大量的爆炸物。次日凌晨,这些爆炸物被引爆,造成了7连前沿工事的部分损毁。随后,越军出动了两个步兵连,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发起进攻。这次战斗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7连阵地虽然岿然不动,但弹药消耗巨大。
7 w7 m# M* u$ Q" V$ H+ M0 K; I# D2 S0 M
到5月29日,越军的战术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他们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即先用密集炮火和持续进攻消耗7连的弹药和给养,同时切断补给线路,最后再发起决定性进攻。% \9 P/ D$ R) w
2 C8 M3 G9 N3 G% I
老山战场:越军第18次强攻,7连断水断粮无援军,全体准备光荣弹-3.jpg
/ u! I9 T% @8 D& t- K
/ p6 Q2 F  F% G! Z4 {6 b5 s
越军的炮兵开始对7连后方的补给道路进行封锁射击。每当补给队试图向阵地运送物资时,就会遭到猛烈的炮击。补给车辆不得不在半山腰卸下物资,改由战士们徒手搬运。但是,越军的狙击手已经控制了几个关键位置,对补给路线形成了严密封锁。
! k6 r9 u, j* M- i& f6 l& ?1 x7 L+ E- q
5月30日,情况进一步恶化。越军占领了7连水源地,切断了供水管道。阵地上的储水很快见底。更糟糕的是,阵地上的军用电话线也在炮击中多处断裂,与指挥部的通信时断时续。
9 V- B  U3 _. |  F! z; [
: I. |% V3 p* ]5 y+ N到5月31日凌晨,越军发动了第18次进攻。这次进攻规模空前,投入了近一个团的兵力。越军首先使用了重型迫击炮和火箭炮对阵地进行狂轰滥炸,炮击持续了45分钟。随后,982团4营的步兵分三路向阵地发起冲锋。0 E" o* R- R1 M7 u, u
  `+ ], o. r7 ]% p9 ^
第一路从正面发起佯攻,第二路从侧翼迂回,试图切断7连最后的退路,第三路则利用工事损毁处,企图突入阵地内部。越军的战术意图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进攻,而是要全歼7连,为后续占领211高地扫清障碍。
: s2 N9 R+ u  s  t8 [6 h0 y7 f1 q7 [* W: u
此时的7连已经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弹药所剩无几,断水断粮,通信中断,四面受敌。但阵地必须坚守,因为一旦211高地失守,整个战区的态势都将发生逆转。在这种情况下,7连做出了最后的准备。
* N. ~5 ^2 F' m
. r  u- P2 \" `3 _$ J: R三、7连的生死抉择
+ p% j% V2 i% M, I) s, C
2 |; E- V' f: O/ F4 t: i: F
老山战场:越军第18次强攻,7连断水断粮无援军,全体准备光荣弹-4.jpg
* A2 D- @" C% {* @" ~3 J

! T7 s: ?# [9 ^5月31日清晨6时,在越军第18次进攻即将来临之际,7连连长张长岭召集各排长紧急开会。会上传达了一个特殊的命令:每名战士必须随身携带一枚手榴弹,这就是所谓的"光荣弹"。这枚手榴弹不是用来对敌的,而是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最后武器。
' R) \8 U2 M1 K( d) \7 Q
4 L! k7 a; n3 p! V5 v% _; T, I阵地上的状况已经到了极限。通讯班长报告,六条野战电话线中有五条被炸断,唯一完好的一条也经常受到干扰。后勤班长汇报,每个战士只剩下不到一天的口粮,饮用水更是告急,只够维持半天。医务室里的伤员已经增加到15人,但医疗物资严重不足,连最基本的绷带都所剩无几。+ ?/ S/ V' ?" F( d" n
6 f! |8 ^5 D: v; B/ T4 x7 ^' P
一班长老王负责清点弹药,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轻机枪每挺平均只剩200发子弹,重机枪的弹药储备更是不足平时的十分之一。手榴弹只剩下最后一箱,迫击炮弹更是一发不剩。
! Q: [; q7 S# z/ `" T, H: M7 s: O
阵地的工事也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连续的炮击,三分之一的掩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两个暗堡完全被炸毁。工兵排长报告,由于缺乏建筑材料,很多工事无法及时修复。
3 q, V! d, ]6 Z. Q; f+ }) X+ U1 h; b  Q5 W
在这种情况下,伤病员的救治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卫生员小李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用旧军装裁成布条当绷带,用烈酒代替消毒水。一位腿部中弹的战士因为无法及时后送,伤口开始发炎,但连最基本的青霉素都已用完。
% Z0 ?& X; o' g2 I
1 H4 N: h" C: U! v; A  m战友情谊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有的战士把自己最后一口水让给重伤员,有的把仅剩的半个馒头分给了弹药消耗最大的机枪手。二排长带头把自己的压缩饼干分给了班长以下的战士,连长张长岭更是三天没有进食。
* U  ?+ S1 h1 ^( n* ]
( L: T3 U$ p/ z/ K0 R, v
老山战场:越军第18次强攻,7连断水断粮无援军,全体准备光荣弹-5.jpg

! _# ?( a2 R# m2 O+ w% O5 H, j
; y" X5 v# X# g- \" g# X1 R阵地上的卫生条件已经无法维持。由于断水,战士们无法清洗被汗水和泥土浸透的军装。有些战士的脚底已经起泡,但只能忍着疼痛继续坚守岗位。医务室里的伤员也因为无法及时更换绷带,伤口有感染的危险。& `: D! I, G9 M  ^: m, \7 [
! u( ^9 G5 Z9 ^+ R! @) ~# D/ d+ }
越军的狙击手不断骚扰,阵地上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到最小。战士们必须采用匍匐前进的方式在战壕间移动,甚至连值班交接都必须等到夜幕降临后才能进行。通讯员送递命令时,要选择隐蔽的交通壕,有时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5 g' l& k) @+ `9 f: h' O* l
+ O0 R0 ?3 o  n% h3 o% z
最危险的是弹药转运工作。由于弹药库被炸毁,剩余的弹药不得不分散存放在各个掩体中。每次转运弹药,都要面对敌人的炮火袭击。一次转运重机枪弹药时,运送小组遭到炮击,一名战士被弹片击中肩膀,但他仍坚持把弹药送到位才去包扎。
* r/ @' i2 q+ @; r# `! s3 S( U0 `& W6 ~0 X( f8 G) X, ]- l, g
面对这种困境,张长岭下达了新的战斗部署。他命令各班都要准备至少两个备用火力点,一旦主火力点被摧毁可以立即转移。同时,要求每个战士都要熟记周围的地形,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转移。最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光荣弹"的使用原则:只有在敌人突入阵地,且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 A  C: A  h4 ?5 q, P' M0 e9 W- J
' ?9 l$ J  J* ]6 x- `这个命令传达后,战士们开始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他们检查武器,清点弹药,熟记撤退路线。一些战士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最后的话语,有的甚至把家人的照片藏在了胸前的口袋里。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后撤,所有人都做好了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准备。6 L4 _: y* h8 u# F/ S0 }, [( t

4 H  a0 k5 A$ ^* t1 ~7 u四、团部的增援行动! p4 {+ G9 ?, k' o& n
; |/ A4 h8 ?' Z9 g
5月31日6时30分,团部接到7连最后一份完整的战情报告。报告中详细说明了当前的困境:弹药即将耗尽,给养断绝,伤员无法及时后送。团长刘德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增援计划。% b# o4 [3 m, Y" T; d

9 m" q7 k) L9 z0 J- j9 c# [增援行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往211高地的补给线路共有三条:东线、中线和西线。东线是最短的路线,但地形开阔,容易遭到越军火力封锁;中线虽然隐蔽,但道路崎岖,运输效率低下;西线路程最远,但地形复杂,有利于规避敌军火力。  e: L6 H2 J+ u4 T# D; N. R
% E  a' l. [& o
团部决定采取"三路并进"的战术。6营担任主攻,从中线强行突破;5营从西线迂回,担任策应;8营工兵连负责东线的道路抢修,为后续运输创造条件。三个方向同时行动,以分散越军的火力。, H* h, X3 _7 `5 [- m5 K

* X5 C5 ~9 r  n3 J* p* u5 U7时整,增援行动开始。6营一连率先从中线发起进攻,以吸引越军火力。同时,5营两个连队从西线的密林中展开,对越军炮兵阵地形成钳形包围之势。8营工兵连则在东线展开工作,抢修被炮火损毁的道路。
: \9 e0 l: n; J' M/ L# t% a' h7 }) z) M, k; T; |
战斗异常激烈。越军显然预料到我军会实施增援,在三条补给线上都布置了大量火力。6营一连在推进至半山腰时,遭到越军三个火力点的交叉火力封锁。连长当机立断,命令一排、二排向正面发起佯攻,而由三排绕到侧翼,成功摧毁了其中一个火力点。) f8 q3 J* C, X+ J9 c2 [* g
: q( i- k$ M/ E. M- a
5营在西线的行动初期十分顺利。两个连队利用地形掩护,悄无声息地推进到越军炮兵阵地外围。但在发起最后冲锋时,遭到了越军预先布置的地雷阵阻击。工兵班不得不在枪林弹雨中进行排雷,付出了重大伤亡。0 p9 b, Z! \7 u
3 w! P  a8 C* C; T% e0 S" N
8营工兵连的任务最为艰巨。他们不仅要在越军火力覆盖下抢修道路,还要为后续的运输车队清理障碍。一个排在修复一处被炸毁的路基时,遭到越军迫击炮的轰击。排长带领战士们就地取材,用石块和木材临时搭建了一条简易便道。
, N9 S5 D6 ^7 w8 j4 X7 f! V& \, S" X% P' q( c
9时45分,战斗进入关键阶段。6营一连终于突破了越军的火力封锁,打通了中线通道。5营也成功压制了越军的炮兵阵地,迫使其停止了对补给线的封锁射击。8营工兵连完成了东线主要路段的抢修工作。3 X3 p/ T# |. v8 y. [' j5 f$ w& D

* H0 _' y) j4 g. x10时整,第一批补给车队开始向211高地进发。车队由20辆汽车组成,装载了充足的弹药、给养和医疗物资。为了确保安全,每辆车都配备了两名机枪手,车厢内还装有防弹钢板。- b6 F6 O0 C; ~( b) v" s+ H9 t
2 _* ^4 k3 ]# N/ F
车队分三批通过危险地段。第一批7辆车从东线通过,运送紧急医疗物资和饮用水;第二批8辆车从中线通过,运送弹药;第三批5辆车从西线通过,运送给养和其他补给品。三个方向同时展开运输,大大增加了突破成功的几率。( n7 X+ D- Z, _/ v% B
3 X2 H9 x8 `" |# f) |! q
11时30分,第一批车队成功抵达7连阵地。医疗队随即对重伤员进行紧急救治,补给队开始分发弹药和给养。随后的两批车队也相继到达,为7连带来了充足的作战物资。至此,增援行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 }& x) G- z4 W0 D+ S2 p7 [5 J0 ^3 Y( h) x# ^6 ^/ M3 p5 O
整个增援行动共动用了三个营的兵力,出动车辆20辆,战斗持续5个小时。我军付出了31人伤亡的代价,但成功打通了补给线,为7连解除了燃眉之急。这次行动不仅体现了团部的指挥艺术,更展示了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
. e# ^8 U* c1 l6 {; c/ q7 B; j5 G; O6 m2 w, J. e" [
五、最后的战斗3 b6 C6 l+ m( b) p1 ^8 p
, y  c9 m! R' P# j' c! [
6月1日凌晨4时,越军开始了对211高地的总攻。与前17次进攻不同,这次他们投入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并配备了6门122毫米榴弹炮和12门82毫米迫击炮。炮火准备阶段持续了整整40分钟,密集的炮弹将7连阵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犁了一遍。3 H& n% n' [- X, p% C- S

  Q6 N' ^, f& O4时45分,越军发起了第一波进攻。他们分三个方向同时发起冲锋:主攻方向是正面的2号和3号阵地,同时以一个连的兵力从东面迂回,试图切断7连与团部的联系。另有一个连从西面发起佯攻,牵制7连的预备队。) x$ }% {0 S# J) Q& ^& G

# t0 P# i' i1 _; {. s$ Z在正面战场上,越军采取了"波浪式"进攻战术。第一波进攻由突击组发起,携带爆破筒和手榴弹,专门对付7连的火力点。第二波是火力组,配备轻重机枪,负责压制我军火力。第三波是主力步兵,准备乘机突入阵地。
7 C7 g. A) R0 I/ q* @# P! R' e0 ?- R* l. z4 ~6 T8 e; d5 x5 i
5时15分,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2号阵地的一个机枪掩体被越军爆破筒炸毁,阵地出现缺口。张长岭立即调动预备队堵住这个缺口,并命令迫击炮排对越军集结地域实施轰击。一班长老王带领机枪手改变射击方向,形成交叉火力,成功阻止了越军的突破。
% s' `% s. D9 M$ ]
0 }! _4 C& W$ j1 |9 Q3 P东面战场的形势更加危急。越军一个连绕到了7连后方,威胁到了通讯和补给线。通讯班长带领几名战士死守通讯中心,打退了越军三次冲锋。后勤班临时组织防御,利用弹药箱构筑了一道简易工事,顽强抵抗。
# G8 z. T: q6 n& q
. o, g1 ?+ g) J" Y+ p6时整,越军发动了第二波总攻。这次他们改变了战术,不再采取正面强攻,而是集中优势兵力突破3号阵地的侧翼。越军特种兵小组成功渗透到阵地后方,用机枪封锁了交通壕,切断了各火力点之间的联系。
- n7 Z1 ?% B. a' b, K3 |2 f5 Z# A' s* V2 f2 y1 o
危急时刻,二排长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展开反突击。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通过隐蔽的交通壕绕到越军特种兵小组侧后方,发起突然袭击。这次行动不仅消灭了越军特种兵小组,还缴获了两挺机枪和一批弹药。. V* `4 \+ U! H! Q  j

7 E& p& A: g/ y0 }( o7时30分,战斗进入最后阶段。越军投入了全部预备队,发动了最后一次冲锋。他们使用了烟幕弹掩护,在浓烟的掩护下分批向阵地发起冲锋。7连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有些机枪手不得不转而使用步枪作战。2 `" D$ J* {' K9 W- a- }' ~
  t. z  |! W) F) Z0 V
张长岭命令所有能战斗的人员,包括通讯员、炊事班都参加战斗。伤员们主动要求重返战位,有的甚至躺在战壕里装填弹药。医务室只留下两名重伤员和一名卫生员,其他人都拿起武器加入战斗。0 A  o& C+ x, f  _8 U' `9 I, j

$ E+ _! x9 k8 E0 R1 |8时15分,战斗达到最激烈的程度。越军已经突入到阵地前沿30米处,展开了肉搏战。一班一个战士的子弹打光后,抡起枪托与越军士兵展开搏斗。二班长的手榴弹用尽,抱起一捆炸药包与冲上来的越军同归于尽。* f# h- ]9 T, d0 W+ r/ ^

5 }' u8 N$ R# u" D& s* y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团部的增援部队到达。6营一连从侧翼发起突击,打乱了越军的进攻部署。5营的迫击炮排对越军预备队实施了精确打击,造成重大伤亡。在援军的配合下,7连发起了最后的反冲锋,将突入阵地的越军全部击退。, ^6 J5 E# h' T
. [) i' u, X6 h# F
9时整,越军开始撤退。他们在撤退过程中仍然保持了建制,边打边撤。7连组织了一次追击,但考虑到弹药补给和战士体力状况,很快就收到命令撤回阵地。至此,这场持续近5个小时的战斗终于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