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人告诉我们:“红喜不请不去,白喜不请自来。”
. G! b5 h: k/ U9 G* w但凡谁家有人过世,亲戚朋友凑过来,帮忙处理后事,比单纯给一个红包,要好几倍。
- q5 {+ e! O- o: @一些村里人,家庭条件很差,来帮忙了,不给红包,也是留了一份感激之情。& F% ^% }0 p S: T. H
但凡事都有例外,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遇到亲友过世,不一定要到场去帮忙,若非得留住人情,随礼就好了。. ^5 Y8 H. v6 J
I1 m: X' X1 I/ q
. N1 C# {0 k4 F$ V01
" \' r) x) ?% D- C自身病痛的情况下,老人不去现场,减少来来往往的麻烦。) Z l# b; H- @; ?( O2 b9 o
人老了,病痛是无法彻底避免的。: X" L1 m9 e$ K+ G
当自己带着病痛,又听说某个亲戚、朋友过世,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p6 `! ?- M. C4 U
要是老人非得去现场看看,那就有几个麻烦出现。$ d. ^ g; I% y' e
第一,老人走不动,如何去现场?需要子女开车,或者专门请车接送。一路上,万一老人忽然病重,这就给大家添加了麻烦。
5 c1 x" a* D; n' A+ e& D; r c第二,丧葬的现场,有人哭泣,有人放鞭炮,还有人敲锣打鼓,气氛不适合老人的身体。
9 r `- C X" h# M* `+ t第三,很偏远的地方,一个带病的老人去了,如何安顿,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 ]2 \1 }, r7 ^4 l: P' m还是少折腾为好,人要有自知之明。9 {+ R' l, ?. U5 A
万一老人精神脆弱,或者情绪不稳定。最好不要知道亲友过世的消息,大家应该达成共识,隐瞒一阵子。+ |. c/ ?. J2 Y9 f7 F3 i/ @! \
024 b6 z9 `9 }1 A( L
距离太远的情况下,老人不去现场,也显得合情合理。
5 k+ l& N: C" s( g) n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我们从地方到省城,也就几个小时。: A# ~9 { t' m; J! P9 R Z, }
一些年轻人,可以跨城市去上班,每天都来回。
* x8 ~! e3 \* {; M8 f: [2 O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要去几百里之外的地方,是非常困难的。毕竟他们年纪大,甚至都不懂得用手机买票,一些出行通道也无法识别。
8 @( `+ p, r1 k3 x8 l: X, z& t老人独自出门,稍有不慎就会走丢。搭车的时候,忘记了下车,或者在某个站台,错过了车次。这就导致大家都要来寻找老人,节外生枝。' \9 h) n: D; h: h* T/ p
非得去远方,需要有年轻人陪伴。但是年轻人要上班,不能随时请假。# {& e% m( y, J" V/ j
很多老人,一年都可以接到十几条关于亲友过世的消息。动不动就出远门,要子女陪伴,这就影响到了家庭的安宁。6 u# U7 X) b7 l$ X% H/ Q. Z* o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 M* ?3 B @- p 遥远的人,要帮助某个亲友,是爱莫能助的。不如依靠邻居。2 K6 ~" f$ _- w; }" w( c
老人若是不去远方的亲友家,参加白喜事,只要说明情况,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就不要认为,自己多愧疚,有多不近人情。
' M# T! ?' Q% L* u1 c/ X* \
- G& `% y, h) q# x1 Z# b5 g& @, P. _' @" f2 S
03) i, G4 k- P- r1 a S4 g
家有新生孩子的情况下,老人不去现场,符合地方习俗。- j& p( g8 {% f
农村有句俗语:“葬礼4人不去,家人顺顺利利。”: J2 H/ ~4 C0 F) e$ W) V8 t) o
大家一致认为,孩子、孕妇是不要去葬礼现场的。
- D7 u; } B2 T+ W, ` H3 J虽然我们不崇尚迷信的东西,但是对于葬礼是有一定忌讳的。若是孩子到了现场,就可能被吓到,或者沾染不好的气息。说不清到底为什么,但是可怕的心理作用是有的。# }, _& [3 s+ E5 Q0 j7 p0 x
现如今,很多老人在城里帮助儿女带娃。在儿女家添丁的时候,会陪伴左右,帮助女儿、儿媳照顾月子。
6 V, t5 v( i1 M# D1 q7 X老人时不时要抱着孩子,去参加葬礼,脱不开身。
2 L0 U! u, x5 [. W老人要是去了葬礼现场,回来又抱着孩子。这就可能给大家一些不好的心理暗示。$ y9 O% Y x; m* }
万一孩子哭闹,大家会认为是老人带来了“晦气”。这是有理说不清的事情。2 p9 g# {5 l# [* |' d# {* I+ g
至于孕妇,大家主要考虑到“避免悲伤、过多操劳”,引发怀孕的不顺。
' R: l; x; ~. X7 }0 w, D家里有婴儿、孕妇,老人也在长期照顾。这样的情况下,主动说明,大家都会理解,毕竟风俗习惯,摆在面前。 a4 C, p9 Z" {1 q* j
有句谚语说得好:“蠹虫蛀烂衣服,坏风俗败坏心灵。”- m. V1 V+ j6 x$ Z) w7 K
把风俗搞乱了,人的心情也会跟着混乱,也因此胡思乱想,带来家庭内耗。还是尊重风俗,保证自己的家庭安宁。# j) F/ C& ~+ e5 |- Q0 p+ l. h
04 o5 I% u8 {# w7 \% G5 U' ?! O1 w
子女能代劳的情况下,老人不去现场,礼仪也算是到位了。
- O. i4 u& @8 R) f2 ?+ ~我的老家在罗霄山脉腹地,从县城到村里,要耗费三个多小时。
" O) h# Q3 a+ |7 R3 v9 q4 I5 W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家只有一些老人在留守。一部分老人,跟随子女外出,老家的房子也是大门紧闭。$ Q- w( Y7 C* z4 E; @3 S# @% B
针对过世的老人,村里定了一个规矩:年轻人约定日子,一起请假回老家,到村里帮助完成葬礼。
`# t' S, ?) S- G# d具体哪几个年轻人回家,也是在村里的微信群里,互相沟通,进行约定。
$ U2 P" W/ a- K至于村里外出的老人,就最好不要回村了。帮不上忙,还让主人家多了一些待客的事情。
! K1 \ Y# I" P% B葬礼人少一些,冷清了一些,没有关系,只要能够顺利落葬,就已经很幸运了。
( r+ S, d2 ~) J! |3 N% j因此,老人知道亲友过世了,第一时间问一问儿女,是否会到场?若是儿女会到场,老人就不要瞎操心了。
3 O* M, @ E) R这葬礼的事情,也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_8 d" J! ?+ L9 P: H; g# `/ b
一大家人,有一个年轻人到了现场,这就已经礼仪到位了,不要讲究“人多势众”。8 J8 [) Y/ |; w& {
, @ h2 H7 D' K/ I& w3 x3 y
0 H% A4 N+ U" D, ]05" r: |3 E; u/ W% R- A% {
也许你会提问:为什么人不去现场,还要随礼呢?又采用什么方式随礼呢?
' L, z- K. Z) L# ^# x- i 生活在礼仪之邦,我们要讲究礼尚往来。不要接受了别人的礼,就不去回礼。
( {" m* j& [. e. O- b$ M# H9 n9 i" w4 W给有老人过世的家庭回礼,也许这一生,就是最后一次了。老人也不能做的太小气。
5 {- Z, O) l g0 @: x关于随礼的方式,可以让儿女代劳,去现场走一转;可以让在老家的亲戚朋友,代为转送;还可以用微信,转一点钱,表达自己的关怀。$ ~% S( @( J0 N( |% ?: u4 |
当然,对于是否去现场,还得按照关系的亲、远来决定。若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尽量到场为好,见最后一面,也少了遗憾。: h) u' \8 K- p( q- O7 {* N
人际交往的规则很多,我们要记住,也要变通,人情才更有温度。
3 u2 G$ m: ~! C2 b; R" i作者:布衣粗食。- m& v4 B$ ~, g/ L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2 z \0 d& p+ N, E0 v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