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 r: A F5 x5 u' T7 u
: T/ I+ S; k5 C
" r2 S( }3 }3 o& X! V2 p5 N$ r文|叶炜华
$ y& l `$ T% }编辑|t
. p* ?7 J1 X$ Y- G/ }0 Z) b1 S<hr>引言, C* P) I# R' N" F0 R6 J8 n5 v
8 \- i8 o8 y& U$ M; L% t" i K
我们至今依然不知道赫鲁晓夫为什么对玉米有这么大的热情,他在任期间不遗余力地将种植玉米作为苏联的农业基本国策,也因为这件事国内网民常常称呼他为“玉米晓夫”和“苏穗宗”。
% V0 F/ Y) A% z/ T) c, N
0 E. R( E0 p' J7 x1 S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还在享受他难得的假期时,在莫斯科的勃列日涅夫已经发动了一场针对他的政变。这场政变让赫鲁晓夫从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被迫变成一个退休老头儿。8 e, a3 t+ _) b/ M! M( D7 H6 m
; y4 W' S' [" G+ g2 M' j! J
事前勃列日涅夫甚至打算暗杀赫鲁晓夫,那么差点遭到暗杀的赫鲁晓夫退休生活过得如何呢? ~/ ?8 @8 M: k5 O% U
8 g3 N5 w# s4 f& B3 Q' G; a3 k( `* q
! |9 {+ E' K/ t6 Y, s2 _
(玉米晓夫) 1 c' k- W! ?* K+ T* ~4 Q7 }
一、厕所装监听——“听个屁”; R+ \( N% L0 T& g2 }5 N3 R* p
) u5 m' W0 T' R) K8 Z" I7 g. P赫鲁晓夫“被退休”之后,每月能够拿到500卢布的“特殊养老金”,相当于当时一个苏联宇航员的月收入。此外政府还给配备了两辆专车,一辆吉姆车日常用、一辆伏尔加备用。所住的别墅和列宁山上的宅邸均可终生使用。0 c/ }. E. ]8 a2 l, F4 h- s. i5 b* P
6 N) G* d O) C6 y' V/ f* e& r! Z' {7 }4 j- C* G, `' }. u
(苏联500卢布)
) T5 G$ I5 @- {! t/ N/ Q& o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如果退休能够享受这种福利待遇,怕是做梦都会笑醒。但是对于赫鲁晓夫来说,领着再高的退休金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 c4 I P$ \! D* O. d) R* ~: m* h
. U" b( c4 p8 n) h' @; _2 o明明不久之前,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影响苏联乃至世界的格局走向。如今却天天无所事事,混吃等死,这么巨大的落差换谁都接受不了。
4 R4 l, L o1 B$ l# t
1 z0 [3 m7 Q, }' R Z但是赫鲁晓夫还没来得及感叹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才发现自己比起退休更像是遭到软禁。其实勃列日涅夫一直都不放心他,担心他背地里搞出什么幺蛾子,身边的警卫和侍者已经全部换成勃列日涅夫的人。; \5 w4 |( x) ~ _
9 M! ~4 q* [7 N5 ~0 S U+ z8 s# u2 C6 p i# l" a
(“苏勋宗”勃列日涅夫) & b5 J: \, x0 W z
# e8 S' f5 g" _$ u2 `% U6 E$ x
每一个来拜访赫鲁晓夫的客人都被当成了潜在的通讯员,需要经过苏联情报组织克格勃最细致的盘问和检查,之后才由勃列日涅夫决定要不要让客人和赫鲁晓夫见面。7 W0 z# |* t# J F& Y6 G! d$ J
G, E I a6 x: O同时,赫鲁晓夫本人也被要求“如非确实必要,请勿外出”。无论他有多想出门,一般也不会获得同意。直到生命最后几年,赫鲁晓夫才获得了“远足”的权力,可以出门看看花展之类的外出活动。
" @! T6 \7 N( s8 M. Y# z5 K1 p6 E
) S" X' l1 L! D, |. Z8 E7 \; R更过分的是,克格勃还在赫鲁晓夫家安装了数不清的监听器,甚至连厕所都没放过,他的任何隐私在克格勃面前都无所遁形。
. n/ Z( `. q$ i
5 r$ g7 ~% `( E% y+ T, O$ p( `9 Q: s" u6 Z% f8 {' W
(克格勃logo)
" S* m# M V7 A- Z* e% {2 j3 I W$ d1 @' p
这让赫鲁晓夫十分愤怒,并且表示用国家的财政税收在厕所监听自己的屁声,是一种“莫大的浪费”。
4 ^# i1 @' t7 D6 v+ h' h) f# m* B% d) m( Z
不过比起愤怒,或许赫鲁晓夫现在最该学习的是怎么打发自己的时间。: E3 B2 j! |) ~& z
二、七十多岁老头儿,叛逆期还没过
- {5 u, |4 A* `+ {7 n" S5 I! d$ P7 ~4 K z: K' Y9 g8 o& r, [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每天被迫待在家里干一些重复的事,赫鲁晓夫觉得自己完全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6 }0 e/ G! ]( h, L3 F2 X! ~, ?- j |
8 z& o& w# F, h6 @- \
(赫鲁晓夫联大皮鞋敲桌子)
- x) E( t3 ^5 j
* T; ] }6 o& M, Y: D" C! ~突然有一天他对儿子说,他不希望自己经历过的那些重要事件,跟他一起进入坟墓。他打算写一本回忆录,把自己这一辈子的所有事情都写进去。% N$ z9 g, n( q) z
( O6 e1 ^0 {* e# R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赫鲁晓夫的这本回忆录,却似乎让美国找到了苏联的“命门”。
' [+ H0 n" f, c! K! l4 S$ h6 t, T4 _7 l7 l
从决定写回忆录开始,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再次找回了一点生活的意义。不过,在克格勃的全方位监视之下,想要写一本回忆录可并不简单。赫鲁晓夫曾经尝试过用笔写作一部分回忆录,但是没多久就被克格勃知道这件事,并且没收了他的全部手稿。
3 V! k6 D4 N2 F5 Y4 y6 M W
: V( f2 S" t, Y赫鲁晓夫却并不气馁,因为对于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头儿来说,最不值钱的就是时间。在开始写回忆录之后,和克格勃斗智斗勇似乎也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 S- c( R5 n" p& W$ G4 r4 G
' l$ D, v+ z. u/ K8 p9 n
5 b6 Y8 C, s3 k- ?% K, k(赫鲁晓夫晚年照片) 9 M% z0 b8 Q1 J5 t5 v
5 k6 j2 m' T6 p# x为了避免手稿再次被没收,赫鲁晓夫选择了在户外录音完成自己的回忆录。但是由于当时录音机质量的问题,户外录音会录到太多背景噪音,这也让他不得不选择在室内完成录音。
7 w4 l8 }2 D9 U h1 }& @9 ?% l5 U! L* `5 D6 x0 G, g- E
在得知赫鲁晓夫依然孜孜不倦地创作回忆录时,勃列日涅夫深受刺激,他让克格勃再次找到赫鲁晓夫,再次让他立即停止回忆录的创作,不过却遭到严词拒绝。6 I3 g4 s) d# |: ~% e
) ?+ V3 e% [/ m* _, p. ^8 f; E8 Q赫鲁晓夫表示,根据苏联宪法,身为苏联公民,他有写作的权利。而且他将回忆录的读者认定为全体苏联人民,自认为回忆录中并没有什么不适宜公开的内容。
- } f8 [" w( Z
% }; V$ A, Z& r: Z& B( K5 D% b. n
( y/ `: w5 H, e1 C9 c(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合照)
4 B. F8 W, [8 U. y! u$ D
2 X" Q5 F2 h3 x: Q \& v7 w不过这次谈话还是让他的回忆录创作陷入停滞,因为他清楚克格勃的能力,无论自己将录音磁带或者写作手稿制作多少份副本,克格勃都有本事找出来并全部销毁。/ O; P7 V3 c8 U7 `: R
& |( A1 O! y2 \
想要绕开克格勃,唯一的办法是将材料副本交给外国出版社出版。恰好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认识一个英国报纸驻莫斯科记者,这个记者的名字叫做路易。7 F8 P& h* Q- N7 ^
) a9 \% I, c- w5 J a* W: [
( q2 y8 ?# {! D! i7 s* G+ g(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路易)
1 ?* L4 k6 i! Z1 r! a, ]) b5 }, L# ^: k8 D
路易本人也是土生土长的苏联人,不过娶了个在莫斯科工作的英国女人,由于路易非常“上道”,渐渐地成为了苏联联系英国的中间人之一,可以随意出国。
' z" r; _: }! `4 Q# D- m5 o' h5 u( j3 K( t
赫鲁晓夫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通过儿子将磁带和手稿副本一股脑地交给了路易。1971年1月,赫鲁晓夫终于见到了英文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在完成了心愿之后的几个月后,他因为心脏病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去世,享年77岁。
[2 j! b( q& F! X5 N0 `# b ~' ?
( {+ A. k6 |. o而在他去世二十年后,他所深爱的苏联也和他一起进了坟墓。
5 Y+ o6 w+ b/ x1 b% c$ C- v1 l3 F三、堡垒只能从内部瓦解( p3 M; K. p( F& N8 [6 H
- }! T7 O. o/ \其实苏联的解体自从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就已经注定,因为赫鲁晓夫本人就是让苏联帝国化的一大始作俑者,在他上台之后他开始极力否定斯大林主义以及斯大林本人。9 k/ b- x/ n6 W
4 t" }4 B' B4 P- L3 D8 M5 j) K( R
9 i& o3 p c* T# X$ R9 I% o/ M1 i. Z
(斯大林) 4 ~- U+ a9 k! C y0 n
4 @6 b. R o% T3 }/ z. c' l5 q而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赫鲁晓夫的政策也被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出版之后,美国开始更加关注苏联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苏联高层表面看上去铁板一块,实则内部已经有很多孔洞和裂隙。* F4 y) I2 ~+ \1 }$ E' A$ K
, }# b c4 Y- P6 h" {尤其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腐败和官僚主义盛行,许多脍炙人口的“苏联笑话“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
+ g5 F- x6 D. y' R. S6 l% j5 }- v
: I8 t# `" y) i6 b G冷战的最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在比拼一切可以比拼的东西之后,最后只能拼内力。而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能够犯更少的错,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所揭露的种种细节,让美国更加清楚这个巨人内部的弱点,而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 W: V2 o3 ]: U( o/ j- I c: _参考资料:
( j$ f z3 r1 `1 \5 p# t' H% e, [9 g5 f. D; G
[1]王伟.论赫鲁晓夫执政能力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5.! Z5 Z) W+ q, X
[2]闻一.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J].世界历史,1996,(04):93-102.
$ o% q( F, d; f* A: R0 h# K) @[3]尼基塔·赫鲁晓夫 |历史公园“俄罗斯——我的历史”
" P/ s$ ~- H1 [/ z0 M3 e- i$ u
" J' ?+ P* V# t3 L/ T2 k3 c! v7 o* K3 q i8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