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斗争中,杨秀清是实际领导人。
, N" w/ |" }) V( [$ u当时,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一路克武昌,下南京,发展迅猛,形势一片大好!8 g0 y( u1 B; u- J
遗憾的是,天京事变,杨秀清在“王杀王”中倒下了!
9 f Z4 |6 ]0 y6 H" d- R1 E此后,太平天国再不能恢复鼎盛,最终走向覆灭!1 o W8 n( b/ u {' y
因此,有许多朋友感叹:如果杨秀清不死,太平军能推翻清朝,取得成功吗?3 C- j1 U- i" r3 `; `" t
雄才大略
! Z7 g/ J+ J" |' ~+ f6 j2 u3 y- ~
杨秀清,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 Q N! s) O9 \% z2 d
1、军事才能。" @, x3 F4 K" R! \& P, t
打仗这个事情上,杨秀清胜过太平天国内部所有人,也胜过对面的咸丰君臣。
6 z1 N) U& s, @" x- r3 O/ \6 j$ J: @2 N* Z q& u" I: g, X0 X+ W4 M
* Y3 n& Q }3 C6 G
8 K6 B- q' D/ L0 m1 E K8 Q在杨秀清的领导下,太平军自金田起事,一路破武昌下南京,所向披靡。随即,在西征、东征中也都取得了辉煌胜利。
- N! E7 h/ Y& c0 z* k; A1 a, S杨秀清当然也有一些失误(比如在北伐的安排上),但是,打仗的能力,以结果说话。
0 {: ?4 ^- h& D* g. n+ C. R( a( y P从结果的角度来说,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虽然受到过一些挫折,但总体上是接连取得胜利,“日辟百里”,形势越打越好!( P+ v P- }2 _7 e1 S
这就表明:杨秀清的军事指挥能力,胜过他的对手们!
; }6 y B7 s+ s9 ]" S而同时,杨秀清在治军上,同样是非常杰出的。
0 t7 L% ^1 K- f6 Y3 O8 D w杨秀清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制定《行军总要》,对太平军水陆师的扎营、巡查、行军、纪律、作战、侦察等方方面面皆做了细致的规范化要求!
/ V6 X/ ` n& @* L# p尤其是其对军纪的要求:“只准诛戮妖魔之官兵,不许妄杀良民一人”,擅闯民屋者,左脚入砍左脚,右脚入砍右脚,夺民物者一律斩首···这些都使太平军在当时保持了严明的纪律,得到群众的拥护! _, e4 I2 R8 t* W: Q# a2 w5 H
太平天国能打仗的人不少,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皆是善用兵者。但是,能使军纪始终严明者,唯东王一人!* T* j3 L2 b: |" K( z$ v
# T9 Y) p4 N9 Z# V
5 J- q l! L7 D- n4 p
" S7 ^; Y! J$ o+ \6 P6 c- P而且,如果您有时间的话,对比一下杨秀清与曾国藩的治军文件,您就可以发现:即便是以治兵闻名的曾国藩,其在治军的全面、细致性上,仍不如杨秀清!
3 ?0 k+ A) v h. z H可以说,无论治军、用兵,杨秀清皆胜过同时代的战友和对手!
o% a' U- J! Y7 ?2、治理之能。
$ U$ u2 m' |% I9 h$ Z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人心佩服。——《李秀成自述》. _" Z g. m# @# J
杨秀清建立了非常高效的行政体系,“令行禁止”、“臂指自如”,太平天国保持了高效、严整的运转!
' D4 K8 I1 _7 n& B1 u而来自各个山头的强者枭雄,也都在杨秀清的调度下各施其才,不敢造次!. u3 Q3 t ?! T7 }6 E/ ` Z/ @
在杨秀清时期,前线作战,直到炮台安置的位置,都由杨秀清遥控指导!* Z* ^/ {) z. ?' [
- G0 w8 S5 T2 O% A3 M6 J. B
5 p5 h& K7 B; e# A9 H* W+ a$ K) ~2 L
可以说,能集权到如此地步,还同时保持胜势者,当时唯东王一人能做到!4 ^" @( q0 r6 M7 @! @* l
3、用人之能。
. p) r- K* u! |+ J4 ~/ K" f, J清军也不得不承认:杨秀清“赍功课职,颇协众情,初无依违,故其党争为致死,虽屡至穷蹙而不舍焉”。
7 K, M* v6 J4 w7 H- j* O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后来的顶梁柱人物,都是在杨秀清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
9 q; D/ a+ p2 |0 ?8 q而杨秀清不仅能识人,更善于用人。+ C ?7 s N1 T' E& |9 y4 B
蒙得恩,是太平天国后来最出名的”庸碌之人“,但在杨秀清指挥下,也能在迎主之战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来。
. h" g4 I# L" {- X3 E' E, D
R$ Z0 p% u' K1 |$ ^3 E! @# k' A' c6 z9 _6 \1 v0 t2 {
6 H& c+ v. N9 g7 R4 G石达开,后来自己干时却连战连败,直至灭亡;但在杨秀清统一指导下时,翼王连战连胜,充分发挥才具!7 W7 z o+ M7 C( h! K# b
可以说,在识人、用人上,当时唯曾国藩可以与杨秀清相提并论!
: L1 j4 J: T5 `( B% Y4 p; B能打仗、能治理、能用人,杨秀清皆是当时最顶尖的人物,确有雄才大略!
) |8 H3 i) {, m如其不死,必大不同% m8 [# d- C8 z8 ^# U9 c- G
3 F1 C& }1 r4 K7 A# l) r$ j i而观察杨秀清在最后阶段的作为,我们可以肯定:如其不死,形势必大有不同!
$ r9 ~7 l7 d* V1、军事上的持续胜利态势。9 \) t2 k" d3 S& a8 i( J
杨秀清去世前,太平军西征压制了曾国藩的湘军,东征打破了江南、江北大营。
% n0 q# D' `) B: c' s; K尽管北伐遇到了挫折,但是,当时的太平军在长江流域已经确立了战略主动权。' X4 M# q0 @2 z9 n
如果杨秀清不死,东西之敌皆不能当太平军,太平军全取长江,在南方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统治应当是大概率事件。
( h% j6 U, l5 g- _0 ]' H( Z# V. q1 `
4 h# N9 y# r2 ~* Z* V8 {' N1 J
当然,比起单纯的军事胜利来,杨秀清更难得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的核心问题,并且开始进行调整、改革!
& \0 m. O o* n9 j; K2、经济正常化。
+ x& C- n% e- w太平天国以《天朝田亩制度》为经济纲领,其中的平等理念虽然伟大,但终究过于理想化,不具备可行性!! Z |$ A. Q K( C: H4 S: u2 f
因此,杨秀清已经奏请洪秀全,开始推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并且在安徽、江西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广泛支持。+ Z1 V) t& Q' E$ u- Y
3、居民生活正常化。
{1 A: r. c D+ U太平天国另一不合人情之处,在于厉行男女别营,打破传统家庭结构,夫妻不得同聚。, w/ y: I7 p* g- u
显然,这不但会破坏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会使太平天国难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这是“失人心”之策!; [' f( L' }4 J2 \1 i
- ?) {4 e' X9 {+ y! a1 t
9 Y0 n& A" c) W- R4 H% U/ O5 C' U4 i$ `4 I0 G
杨秀清以“天父下凡”,开始恢复家庭的存在,重新恢复百姓的正常生活!. C. ^ T9 E. z3 }, Z' M
4、对知识分子态度正常化。
! z7 }1 d% I/ \) ? u* L太平天国又一严重问题是:排斥传统文化,视之为“妖道”!; j: G( I% [0 `" S+ ^
显然,这将使太平天国与天下道统为敌,与天下知识分子为敌!6 V0 j* l' s Z( _; n
杨秀清在被杀前,已经以“天父”口吻发布“千古英雄除不得,流传唯在简书中”的指令,开始改变这一狭隘的文化政策,开始接纳、尊敬传统文化。! _3 ^+ Q9 W" w5 c
可以说,杨秀清如不死,不但可能继续保持军事上的发展势头,更必然会不断调整,改变不合理的政策,使太平天国政权逐渐正常化、健康化。
. X+ G, w" L7 l! u L听起来,杨秀清是可能带领太平天国走向成功的,是吗?/ g6 ?! S' y/ @, F
当然不是!
1 D6 l# b9 ^$ I* J. _7 U7 Y# i非帝王之才1:个人作风5 O* X: g: I$ J7 n' n. X" |
" s7 C2 [+ ?' W, J( R9 s千古成大业之主,虽各有不同,但到底是有共性的。; |; U9 N0 B, ~, A+ d- u
最大的共性是:创业精神!创业者的作风!6 a5 D3 F$ R7 }+ w
杨秀清呢?
% p7 E# [* m9 R7 A v' }5 a
3 U$ p( `2 G. W# F6 e+ Q/ m; M) ~
0 ]3 g2 H, y3 i' N0 H+ C. I2 t! `& {
到天京后,修筑东王府,“穷极工巧,骋心阅目,致百姓震惊,以为尊严无比” 、“琳琅锦绣,焕若天宫”。- ?8 [7 I1 N% j( U0 _) h- o
杨秀清每次出行,乘坐由五十六名轿夫抬着的大轿,排场盛大,所有人员必须回避,如果无法回避就跪于道旁,否则斩首。
# {3 I k$ S4 a' B% }如此腐化、享乐、排场、脱离群众的作派,岂是创业之主所该有的呢?7 p$ l& e) Q4 O; Z
生活阔气一点就阔气一点吧,关键杨秀清还喜欢耍威风。
1 \# P! M: D5 x7 Y; t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甚至天王洪秀全,都挨过杨秀清的打···! e0 [. q! ^" _
而且,很多责罚,并不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什么法律,而纯粹是因为得罪了东王的亲戚下人···* q4 w5 Y! @# R6 R! ?
5 T0 T# Y' l8 M" Y. Y6 g& `
: m% J: `% c9 \3 f+ E4 F2 e
# s7 p1 r/ @" Y, T9 Z3 n+ h2 m# B因为这样的事情,就随意责罚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这是何等的嚣张跋扈?
+ v2 f' @2 T1 a9 C2 |5 b如此东王,岂是成事之主?- w' Z+ P0 N7 R2 A E- F$ Z) j
非帝王之才2:军事战略能力不足
6 y% ?+ N1 t8 z4 H7 S8 h/ b: J+ N# E7 J N, I9 s7 c
前面说到:与同时代的人物相比,杨秀清的用兵、治军都是顶级的。. \( G$ \ l# c
但是,在军事战略上,杨秀清的短板还是比较明显的。0 y! y: v+ e$ {/ \
1、北伐组织暴露的战略问题。% m; O/ T7 I7 |% V# _, M# S
杨秀清安排林凤祥、李开芳率领2、3万人北伐。5 z5 V; N" C% k+ `2 X
1 M- F$ V1 @% X0 D, n
2 E, k4 E4 @9 ~$ _6 x/ U$ d) f7 b: E% |4 f7 t% `
北伐战略目的,一则为外线出击,使北方清军不能调动到天京附近,以利于全局,二则是直逼北京,争取灭清。
8 v+ ]5 ^! Y3 P第一个战略目的,原因是守住天京有压力;第二个战略目的,则是认为北京可能可以打下来!
7 `' F) j3 v& {% B. ^; O这个弹性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呀?% v7 ~7 u4 Q3 g5 \
显然,这种自相矛盾,反映出杨秀清在战略上的迷茫和不足。! e/ u' ?7 `$ _, C$ R D& {
而在北伐军抵近天津并陷入僵局后,杨秀清又下令北伐军坚守待援!7 I3 ]# J. \" @% W7 R2 v
其实,杨秀清能增派去的援军数量同样很少,而清军在北方的力量在不断集结,要打下北京是不可能了!/ [" L3 z- j) A' ~7 O0 @; ^! }/ p' N
这个情况下,杨秀清没有让北伐军继续在北方广阔的战场机动作战,进一步在外线调动、打击敌人,而是下令转入单纯防御,这表明杨秀清当时在战略上是迷茫的。
7 h, G# F! c0 ]# n显然,与成大业者相比,杨秀清在战略上缺乏深思熟虑和足够的应变能力。
$ C) }" y4 J1 y8 w( ?2、西征组织暴露的难解问题。
: Z5 n/ W& F% x5 y( C4 G西征作战,在杨秀清去世前总体上是胜利的。+ ~' a4 D7 F* e. Q9 W
但是,整个过程,却是并无必要的曲折。: u% l7 O1 Z! Y
杨秀清初以赖汉英挂帅,攻南昌93天不克;然后,罢赖汉英,调石达开主持西征。9 v% E/ \5 [& W: v
' t4 X9 R, a$ z) V. X* L
2 p* w9 j$ z. m5 c+ O U- }
4 }2 Y0 H( G' w- j; }# l石达开到任后,连战连胜,局面豁然开朗!9 J5 H; u, k; Y
但是,此时,杨秀清又把石达开调回天京,换上秦日纲来主持。; @0 y! w H& A0 P' k
秦日纲能力远不及翼王,因此,西征军实际上各部皆听杨秀请“扁平化”指导。
! ]4 A& \ I; j- M4 p" ]结果,西征军兵力分散,互不隶属,结果在湖南为湘军所败,损失惨重!
' `& k+ Z' q' {7 O; x! s+ p8 M% c: m* R, H随即,太平军连续在湖南、湖北、江西作战失利,陷入败局!* A4 X# q, x( ?
此时,杨秀清又换上石达开!. |' h' ?! w4 ]9 t+ b: Q
石达开前线灵活用兵,击败曾国藩,再次逆转战局,并有取全胜之像!6 ~. t9 \- C7 v) I4 J; D+ v
然而,此时,杨秀清又把石达开调回天京,参加东征!- }3 w% s) K5 z
如此,曾国藩缓过气来,湘军形势复振···
: h2 G$ q2 c; @/ _6 Y* U# Q: x2 c' J: e9 n
( L9 P; n/ o7 @+ {显然,西征的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反映了一个无解之题。( Q! n' M9 y2 _' K# R h% ~
杨秀清知石达开之能,重用之!但同时,又担心石达开长期坐镇而坐大,因此每到胜利之时就把石达开调走···
- H X6 ]( ]+ M8 U! b, }3 ?这就暴露了杨秀清主持下太平天国的悖论:要保持军事效率,就必须在前线使用充分授权的良将;但是,如果放手授权前线统帅集中指挥,就会影响到杨秀清的集权···: U+ ?; }# k: ^. Z3 |
此题不解,杨秀清终究不能取天下!% `- k! C$ z$ e2 ~
然而···此题,确实无解!
3 Q8 @4 {( @9 E2 S/ `9 y. f4 C- i杨秀清,也就确实不能取天下了!
! ?1 A. E+ H, L1 L3 b非帝王之才3:政治能力之失( v5 n i# b& h! \, z; q5 j( U
4 C, `; Q" ~) q; U/ X* d! u+ j
杨秀清搞政治,也是有一套的,但是,仅仅是相对于太平天国内部而言。
, \9 j2 x. T1 K# b8 K$ G
5 G" k- Z4 q8 _ J- {" ?$ Q7 h& D
; ]9 x9 t& z) q# j0 A' M( e( v' i$ @8 f
而以成大业的角度来说,这个政治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 y* M5 g8 O5 I3 ` I6 C自古成大业者,除了执政能力要杰出外,还要有能洞察时代问题的政治主张!) M3 b- a( M! N0 r
比如:刘邦针对秦代苛刻繁琐的法律,以“约法三章”取人心;即便是未成功的李自成也知道针对明末赋税重而以“不纳粮”来争取人心! J6 p) }+ \7 d2 P
' P9 Y) J: L( _
+ L" h, E7 T3 G/ K+ A
) g4 k/ K/ `; r( I- E而太平天国,则似乎没有提出任何先进的,或能得人心的政治主张!
! r+ g) f( c$ j9 ]0 S) [杨秀清在政治、经济层面的多项调整,说白了,只是把原本不切实际的政策,调整到与大清接近的水平线上,并没有任何进步!
4 n% c& K. d* R; \' u如此,纵东王不死,太平天国,何以争天下?
! M+ D C3 u: ^5 s. v9 N+ L非帝王之才4:落后于时代
5 U3 n9 ]# `# H6 V& p) s# H& p* W9 } i
太平天国,毕竟已是一场发生在近代的农民起义了。3 K% n% W C9 }
既然是近代,就要求领导集团有近代化的思想。% W0 D' |7 p+ E+ [' q+ _; q/ r
然而,就近代化思想而言,杨秀清还不如对面的咸丰!
) v) i; H. z/ ~: t3 J6 o. u
* [( a, z! E) Y! A4 q4 }- ?. L
# ?; ]# }) m/ p% w" Q& }在与洋人打交道时,杨秀清居然要求提出:既然你们也信上帝,我东王是天父之子,为何你们不拜我们?
Y5 t, h2 S) L+ O2 V有朋友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反侵略的一面。# [4 ^8 ^3 B4 C$ Z5 E& e; W7 D
其实···这看起来,更像是当年乾隆爷的样子,不是反侵略,是完全封闭无知···# u- d; O6 k" ^7 J
这样的人,不可能承担起复兴民族的使命,并不是时代所需要的胜利者!0 h! M! S Q- x$ r# T$ ?' p
% z( x9 K$ D. Y- L6 B/ u/ m* a$ p# y# m- L: Y$ r9 p
杨秀清,雄才大略。3 Q, r+ n3 C+ a. n& V4 b
如其不死,必大有不同。
3 g+ d( h* M+ z) \' ^# i* E" x然而,杨秀清,毕竟还是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3 f+ I% C A0 M4 e5 S; }他的个人素质、格局,以及军政能力,皆与古之成大业者相去甚远!
, d5 v2 |/ S- k7 T) A* U5 x. V, B# r I何况,历史已经到了近代,时代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代表历史正确方向,带领国家走出迷茫,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先进代表!
1 l, h7 l- C$ ^# T3 d这样的先进代表,既要有古之王者的雄才大略,也要有时代所需的视野气质!! K! s7 r7 ]7 ]- v. s: t
杨秀清,不是这样的先进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