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

[复制链接]
查看6929 | 回复0 | 2024-3-31 02: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经常在课本中见到很多正面积极的典故,然而很少有老师会主动告诉你这些事件的后续,因为精彩睿智的背后可能是自作聪明与真相的残酷。
+ o# B# n- t0 }& V: Q, _一、力士脱靴
% l9 \8 \% B) c* a% t
1 i; E1 e8 S! n1 I. ]) T8 T“力士脱靴”,长久以来的演绎就是李白不畏强权,豪情万丈的让恶宦高力士为己脱靴,正在为贵妃赋诗的李白是万万不能得罪的,所以高力士极其无奈,俯下身子……
' ?8 T6 A  L/ Q不畏强权值得敬仰,但也要分对象,分时候。高力士是谁?一个皇帝从不称名字,而称大将军的高人;一个与主子不离不弃,活成了主子影子的知心朋友;一个因主子崩逝而吐血而死的忠义之士。
$ a" G  i3 X3 ~, H& f
6 l9 B( f4 T4 R, c( R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jpg

, u& Y. i: O1 y  [! E更关键的是,这个人还没有多少恶迹,只是因为是刑余之人,六根不全,就惨遭鄙视,李白此举怕是更多出于文人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
" c* I* G. h% V7 a# K李白对于功名是很执著的。
# V4 n9 R! @8 k2 L( O三十岁时,还一事无成的李白就多次谒见本州长史,希望被录用,遭人谗谤后又上书自白,但终为所拒;不久前往长安,渴望拜见宰相张说,并为此结识其子张相;后又谒见其它王公大臣,但均无结果。! ^/ ?4 t5 @: z5 f3 T' [6 m6 M/ a  ]
1 b( t4 d/ }5 P- w/ Z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jpg
8 w, t' \4 g& P4 _4 I5 U
三十五岁时,玄宗出游,李白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皇帝赏识。
" R" ^. |. R* @! S& T0 A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他力劝永王直取会稽,割据江南。及永王兵败,李白也被下狱。& h# e2 P6 @- e9 f
五十六岁时,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蜀隐居,后下山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在其幕下,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得到任用,但最终反被长流夜郎。
6 W1 @: R, a% [4 w; h! ~, o8 O) V所以,有志于仕途的他让高力士脱靴实为不妥。
4 i' @$ T5 u* Z! W3 N6 d
, _- o+ Y+ c+ ?5 ?) x% W6 r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3.jpg
; \6 D" U2 n1 r; F7 S$ t: ~
身在黑暗,心向光明;用黑暗的手段,达成光明的目的,像张居正这样的人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能干大事的人。
: a# u+ f* {6 k( _8 r+ f! D/ H. n而实际上,所谓的“力士脱靴”后续是这样的:
$ C6 m1 J3 `) Q: U5 Q3 }李白:来,将军帮我脱下靴吧。4 S; s9 M- a3 P* J! d# y$ [
高力士:……
* C9 G5 u% P2 @2 W1 W- c玄宗:给朕拖出去!
! J0 ?1 H1 N1 o% }" q, ]" {
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 I- y  A2 {% [——《唐国史补》
0 c- ^# N( v- j
二、一饭千金
1 K+ j5 ^! u! K" g' w0 v: u; h4 z' D. E
一饭千金的典故说得是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千金相报,但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于此。8 V* j1 y$ j/ O8 J0 L  ]
韩信少时家贫,只能乞讨度日,乡人多厌之。他曾经在南亭亭长家混饭吃了好几个月,亭长倒未说什么,但他的妻子不干了,于是有一次早早吃了饭,赶饭而来的韩信,就扑了个空,他知道自己蹭饭遭嫌,就绝交离开。$ `5 l: w" ^: l3 \/ g! K. [3 m
: m& B, H# |) E! _# r8 B: W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4.jpg
/ a$ V( s. J4 \& H7 B8 @; P
离开后的韩信衣食无着,只能跑去河边钓鱼,希望能解决一时温饱。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时常饿肚子。
* ^  g  ^7 ~7 N5 h0 D! U; D1 [有一次,韩信在河边遇见一群妇女在漂洗衣物,其中有位好心的漂母,发现他饿得可怜,便拿饭给他吃。! }) L: V6 |( p8 P: X( d" B% E6 ^
韩信非常感动,说:将来富贵了,一定重谢!" t  j5 y" X/ L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果然找到漂母,赏她千金,这就是“一饭千金”的典故。
( ?3 M) L( P1 z" K
) ^) O+ j2 L: `' `3 X. z: j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5.jpg
( {% [8 D' n, P4 _! J
但其实,一饭千金只是韩信光鲜的一面,背后还有不堪的一面,对于供了他几个月饭菜的南昌亭长,他非但没有重报,反而狠狠训斥了亭长一顿,称其为小人。9 d( a+ y$ d/ h* |3 \% `7 x
为什么韩信会这样做?或许这就是国人常说的升米恩斗米仇吧。
1 I% O8 }- z- M$ \- N( j) W; U9 R另外,韩信赐漂母千金怕也不是出于什么报恩。
: L7 d6 k% z. r; N+ T- D前面的故事漏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据司马迁记载,漂母听了韩信重谢的承诺,非但没有高兴,反而怒斥韩信生得人高马大却不能挣来一口饭食。  U" d/ x$ P, ^. R: t
众所周知,韩信这个人是很自尊的。被漂母训斥了一顿,他肯定心有不甘。
" a* A, ^& x2 n6 K
1 Y  v0 x0 E0 D( i3 e. a8 j8 r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6.jpg
& S( [6 s) ^9 {% j7 e( s
所以,韩信发达了,必须要找到当年的漂母,当着父老乡亲的面重谢,让漂母知道,他韩信说将来发达,就必然会发达,说会重谢,就会重谢。1 V; \( A6 x% \- t/ g8 w
说得更直白点,韩信其实是用一饭千金的行为来打漂母的脸,让漂母以及所有人知道,他们看自己走了眼。, h; T, c: t. F# `
同样地,韩信之所以要骂南昌亭长,也是同样的原因,亭长的妻子之所以用晨炊襦食的办法停了他的饭食,就是不相信他将来会出人头地。
" Y! T, F6 ?1 ]' L+ M# m2 ~因此,韩信找到亭长,就是想告诉他,你看错人了,我韩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4 w$ y' Z; f8 k4 j- B
# E$ p8 C+ l7 I$ t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7.jpg

" {# P- V/ u2 T9 {支持这一说法的,还有他对当年对他实施胯下之辱恶霸的态度,众人都以为韩信必然会杀了他,结果韩信非但未杀他,还封他作了中尉。如果韩信真是大胸怀,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一笑了之,如此作态,岂非邀名?
& `* A3 D: `9 r+ u( C三、孔融让梨
; `$ n4 c" r) ^" z- `( ]  g+ `) i; K$ V$ g& s
大家都知道孔融四岁让梨,博得美名,是兄友弟恭的典范,但可能不知道他的后续让人嗟叹。
+ [1 l4 O& \- ]7 p- Z! f
7 L1 @0 \5 t! `% G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8.jpg

5 E. Q5 Q- I( t: m- p“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陈韪在一次会宴上对孔融的评价,年仅十岁的小孔融对此进行了反驳;“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语惊四座。但想必他不会想到这其实是对他一生最大的讽刺。
* I& N5 |" l0 ]孔融十六岁时,便因自作主张收留逃犯张俭,导致兄长孔褒被杀,他却因争着认罪而显名。% S* i0 h# R& d
孔融有才不假,但仅是口舌之能,对实事无益,任北海相时,面对黄巾军的进攻,毫无还手之力,而且出征前还“大饮醇酒”,学谢安作秀,结果却是一战而溃,“弃郡而走”。$ H# e  @4 W/ `8 R
. i- ~9 k" }# Z5 N- g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9.jpg

( [* F5 M; A+ B  ~4 ], L2 |袁谭攻北海时,孔融也不改潇洒风度,“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但结果却是哐哐打脸,他撇弃妻子,夜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 p6 i3 X/ P* B# A9 n都说孔融有气节,其实也是大错特错,一开始他都不愿结交曹操,甚至还杀了劝他的北海左丞相,但一朝兵败却又义无反顾的投了过去。  m4 Q% ^8 h2 z1 O
至于说他刚正不阿、道德楷模更是无稽之谈,据《九州春秋》记载,他曾因账目不清在一天之内连杀五个督邮,司马彪就说他,虽然治理天下的能力差劲,却颇能“张磔网罗”、“杀虐人士”。
' C4 b9 z" ~6 R' W/ p喷曹操也说不上不畏强权,出于公心,曹操下禁酒令,他却以为,天上有酒曲星,人间有酒泉,要说喝酒能误事,那妇人还亡国呢,您是不是也把妇人给禁啦!9 J3 Y7 ^0 }/ E  s2 W4 Y
% e: Z! a. m0 c1 g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0.jpg

9 F  R' Q" u4 O( h; E/ G0 W卖弄口舌,阴阳怪气,曹操不杀他杀谁?
1 I  A# J# b* V3 c另外,他的“父母无恩论”更是让人看不懂,“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 y/ T$ ^0 ~5 B: p3 n6 y4 d. M意思是,父生子是为了生理需求,母亲更是一件容器而已,根本不值得孝敬。' T1 p3 b: O7 @) }' K
何其狂妄,大逆不道!
) T3 x4 i4 j9 V' k这些老师会主动告诉你吗?
, n& h; q4 x  ^( k四、周亚夫军细柳3 S; u2 Z/ x* r7 W
0 W% ^& Y1 |0 z+ i
大家应该都知道《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
2 ?5 C  c7 h) h, s9 X# t" \前158年,周亚夫驻军细柳营,防备匈奴。汉文帝前去劳军,他先是去了霸上和棘门,在军营里驾车直入,将军和官兵骑马迎进送出。而到了细柳营,守门的兵士不但不让进,还说只知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 y6 V8 ~7 l" V8 r' z8 g+ @/ ?7 l% S3 t  c* d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1.jpg

# c: p  \  i/ H& i  E4 \等到文帝派使者拿了符节入营告知:“朕要劳军”,周亚夫才传令开门。入了营门,卫士又令皇帝车驾不得奔驰,文帝只得紧扣马缰,徐徐而行。到了营中,周亚夫又以戎装在身不行跪拜之礼。
0 c  t1 I- I, b虽然文帝对周亚夫的行为大加赞赏,称“此真将军矣!”但心中早已不满,若非匈奴未灭,后来又爆发了七国之乱,他怕是早就像后世的蓝玉、年羹尧一样,兔死狗烹了。$ I6 {3 X9 O9 I+ T/ o7 Z
不过他的结局并没有改变。% L/ Y) f! J; c
" K$ ?4 {& |) V# E4 J9 ]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2.jpg

+ B0 O7 f  c! ]" h9 [" {2 _: k2 m景帝十一年,汉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饮食,就因席间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就心中不满,自顾自的令侍者去取。景帝气急反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4 _8 d* g! _: m$ @
话说到这个份上,周亚夫还不警醒,略微施礼后竟快步出宫,不告而别,所以才有了那句经典名言——“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 k+ l- `3 |% {& X4 S% d2 P: ]
/ w1 `! C1 G* c$ l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3.jpg

) h' ~  B6 u) r9 E& J不久,周亚夫就因其子私买五百甲盾被批捕入狱。在狱中,他辩驳:“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但早已领会领导意图的廷尉根本听不进去,反而阴阳怪气的道:“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B; u+ X8 Z* w, P
最终周亚夫后在狱中被饿五天,吐血而死,封国也被废除。
# y0 d4 o; B% S
9 W9 S' X9 V+ _% }" n; N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4.jpg

- B1 i# K" Y: I+ y周亚夫军细柳确实是治军严明的正面案例,但他的后续却说明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个性耿直,不谀权贵没有错,但最起码的人情世故也要懂。+ o5 x+ X5 ~" B. o  y
有点灰暗,这就是老师不告诉你后续的原因。7 F2 h4 t8 W9 |+ x% |  l" L
五、完璧归赵
, @; L* Z& E2 s1 a4 U4 b0 A: y/ }+ Y* d9 D5 x
完璧归赵更是一个举反了的例子。
+ E  n" S' N5 G! c  d8 P& R楚人卞和发现了一块宝玉,献给楚厉王,却被砍掉了双腿,文王慧眼识宝,将其命名为和氏璧。6 v! @7 E2 i7 u6 k# N; h# P
后来这块宝玉落到了赵王手中,秦昭王知道后,提出用15城交换,赵王担心秦王失约,人财两空,但又得罪不起,于是令蔺相如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见机行事。  |% N( ^. Q! n9 \3 w2 M
于是便在秦国朝堂上发生了著名的一幕: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却认为秦必不会用15城交换,于是假说璧有缺陷,要指给秦王看,等到和氏璧一到手,立刻拉开距离,说秦王没有诚意,要把和氏璧摔碎。0 r4 l* ~* Z! {) y  G

9 `+ k* p) o8 f/ S  t( Z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5.jpg

  c8 S+ O) u) m2 ~8 x! W0 q! f于是,秦王拿来地图,把承诺给赵国的城池指给他看,蔺相如还是不信,又要求秦王戒斋,秦王也答应了。
/ e) v9 E* t- x在斋戒的日子里,蔺相如秘密的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他自己则留了下来。
" |$ D& O1 t0 ]( a8 }! R最终,秦王大度,把蔺相如放归赵国。
* F- C( m  C2 o, j, [$ o老师在讲这段故事的时候,都是称赞蔺相如有多么的机智勇敢,却没有说完璧归赵的后续。8 H) {* ^$ _4 ^
赵国其实为此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甚至亡国。
' Z, X* Q8 c+ X+ |" M. x9 z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蔺相如的咸阳之行,除了戏耍了秦王一番,实际并没有任何作用,还不如直接拒绝。秦王当时没杀他,只是认为他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比不上一个出兵的借口。
" r  W* r! @: D7 C
( u) M/ y4 [' H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6.jpg
) g/ i; p+ @3 X5 w
《史记》有载,在这次事后不久,秦昭王就命白起为将军,出兵攻打赵国,不仅杀了赵军两万多人,还夺了石城等多处疆土,而这时其他诸侯也因为“和氏璧事件”没有出手相帮。  U  H) v$ g5 X0 ~/ Z4 i
蔺相如为了一块璧,在秦国的朝堂上又是诓骗,又是碎璧,除了让秦王失了没面子,被激怒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史学家王世贞所写的一篇文章《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就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批评蔺相如自作聪明,以致招来祸端。) c; J/ r+ r5 A1 a
六、凿壁偷光- Q# ~( K0 E3 h' H( P# e1 ?
! g0 H7 P" a) C. k# i
“凿壁偷光”的典故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但你知道主人公匡衡后来怎么样了吗?老师没有讲吧?! B$ i/ S$ v- Z- R6 H& W, B% z
; Z+ A+ h$ W) ?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7.jpg
9 J5 m7 g9 D& w
小时候的匡衡是刻苦学习的典范,前半段确实也极富教育意义,出身贫寒的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愤读书,果然成了一代儒学大师,并被汉元帝所赏识,进宫做了官,然后一路爬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的高位。
) [$ F8 R  E: _: w* B  @史载,匡衡屡次上书,劝谏皇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有才又直的他很快就再进一步,封侯拜相,位极人臣。
: f1 R! S- w( r$ L/ e然而,转折来了。也许是官位高了,胆子小了,匡衡开始阿附权贵、不敢直言,甚至贪赃枉法,收受贿赂。
/ Z7 G6 r. B. V  v; k* B. p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结党营私,把持朝政,祸害百姓,但身为宰相的匡衡不但无一言谏上,反而巴结奉承,“阿附畏事显”。. R$ z  V; x: s0 S
2 R. \8 Z% a+ B4 O; I! ~, }  x  w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8.jpg
- I% y$ J. Y# R# T; O* c
元帝死后,匡衡就被人告发“专地盗土”,被成帝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 L/ w8 F; o3 Y2 o+ |9 g匡衡是不是因为党争而被人告发,不好判断,但贪污一事却是实锤,据《汉书》记载,匡衡受封乐安侯时,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他却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四万多亩。* I/ x1 t, q2 Q' e! M" Y" q3 o; E* k
一勤俭持家、奋发图强之人最后却因贪污而穷困潦倒,这样的剧情想来老师是不会告诉涉世未深的同学们的。
0 V! G( M* U: N: I7 b并不是努力上进的人,他的品德就好。
6 }( ~. f' F' l6 t7 R0 Y七、司马光砸缸( F. u, `! `* u0 g

0 ^+ h# l! {3 ?, h: _大家都知道,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理说他应该是思维灵活,能创新的人,结果却是反对变法最激烈的那个人。5 Z, F6 Z9 R" v/ m+ Y8 y! Q8 n0 T: Z
司马光、王安石曾为至交好友,但是在治国理念上却有严重分歧,王讲究开源,而司马支持节流,两人政见不同导致关系破裂,势同水火。" g! @' e! t) N5 f4 Y# x* t

1 p& l+ H( x, _' \  H  ~9 A$ a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19.jpg

  H1 z% L4 L1 ?: b5 @+ P) U因为王安石得到了神宗的支持,身为保守派的司马光自然遭到了冷遇,但他并没有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据理力争,面对神宗给他安排的其他职位,直接选择退居洛阳不问世事。
% i* I- D, x% j; H. G3 D直到神宗去世,保守派重新执政,司马光才出山任宰相,他一上台,就将新法全部废除,不管其中的措施是否利国利民。
3 o) E1 `, i4 p7 _7 r, C8 }最令人无语的是,他竟然将好不容易收复的河湟之地拱手还给了西夏。
' v0 b5 h/ ]9 N  v9 w$ F$ W司马光的做法,就连同一战线的苏轼都看不下去,刚刚从贬谪之地回来,就上书反对全部废除新法,但司马光不为所动,再次贬走了苏轼。6 q; U5 O/ i1 Y/ Y
+ n! ^7 f' v! ]4 P4 r* K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0.jpg
7 T1 R& }% F7 ~, W
司马光的德操确实令人敬仰,但不能就此说他是从国家百姓的角度去反对新法,只是他保守的思想作祟。1 G5 s, V  i) E. O/ }
司马光保守刻板的性格表现在方方面面,特别是有违儒家教化的事,更是一百个反对。
$ e) `2 H4 c8 i* H3 t2 A8 f电视剧《清平乐》中,司马光上书反对女子相扑一事就真实存在。女子相扑是市井中的一种娱乐项目,但是司马光认为它有伤风化,因此进谏仁宗禁了它。
5 U- H; O, Z* ]7 P4 w& w9 u* N4 c, G$ O7 @: p' `- d0 U* f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1.jpg
3 M) K* c1 V3 y8 k
如果说禁女子相扑还说得过去,那么司马光坚持宗法、纲常治国就显得过于迂腐、顽固了,要知道司马光为相时,北宋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但他只知道除尽新法,却提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只是一味的强调伦理纲常、谆谆教化。就连孔孟之道的忠实卫道士朱熹对他都颇有微词:“元佑诸贤是关着门说道理”、“温公之说,前后自不照应,被他(章惇)一一捉住病痛,敲点出来。”
, j' H' A# T. k0 {1 p1 A' ], ^一个小时候思维灵活、能变通的人,竟然变成了一个顽固、毫无政治觉悟的迂腐之人,社会这个大染缸还真是“诲人不倦”。8 ^( @- {7 b) o' J0 I6 k
+ ]+ ]3 E' ]4 _6 |0 m; O4 n) r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2.jpg

( i  X( n' i1 S1 E: |; ^7 H. g所以,老师告诉我们,司马光砸缸说明了一个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果断、勇敢。而从来不提,要打破常规,破而后立,创造性的思考问题。
: w" ]- |8 n! e8 M/ n8 b因为司马光的后续不需要老师告诉我们,大家都知道。$ M8 n- d6 I8 I
八、诸葛亮娶丑妻. P# r+ \& X) r/ L" ~/ y0 U2 V
. a% F# V1 {6 _. u: \: w' u6 ~
诸葛亮娶丑妻一直被当做志在邦国,淡泊寡欲的典范,但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 u. s. N4 C1 T: A# ]
史载,诸葛亮之妻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长相丑陋,而他本人相貌俊伟,“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以他的“风流”完全不必如此委屈自己,因此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4 K* @6 z# d: k7 C3 S( p4 J
4 A# G& H6 Y: Q) d( k8 H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3.jpg

1 ]; w4 }) c8 k乡人不理解,诸葛亮却有自己的考量。% e7 p$ j! o" p" u! e- k  T1 m
诸葛亮虽然志存高远,但出身卑微,他自幼丧父,先是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死后,就彻底没了依靠,不得不在隆中隐居。
& I) w3 @$ o3 q- h/ ?8 h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却是,要想踏上仕途,只能“察举”,也就是被有名望的“名士”举荐或宣传,诸葛亮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r* f1 `- O* X* x+ @4 J/ d
而黄月英之父黄承彦不仅是名士,在当地非常有名望,而且黄妻蔡氏和刘表后妻是姐妹关系,也就是说黄承彦还是荆州牧刘表的“连襟”。( Y  J3 a! f& D( b& m/ I

% m$ g5 ^4 {) B5 m) I9 a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4.jpg
- B9 A0 G2 j* K! c! m# z
与之联姻无疑是一条捷径。$ \& f! A; P) A5 o+ n
为此,他不仅自己娶了丑女,还为弟弟娶了荆州集团中在南阳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把姐姐嫁给了荆州集团中在襄阳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之子,所以庞德公才对他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 Q. t; R) K. X
你说诸葛亮娶妻是为娶贤?还是娶名?# f2 \) H$ l2 G/ c+ n4 _/ P/ H
九、金屋藏娇
2 S  X0 O# s, D
5 X5 r' x6 {& Q这个典故大家应该也是如雷贯耳,那可是青梅竹马,象征了美好爱情的典范,只是现在演化成了包二奶。
8 M' X. R) ]3 U& c/ U, C9 r, v当年刘彻年仅四岁,长公主刘嫖就抱着爱女阿娇问他:“儿欲得妇不?”答曰:“欲”,于是长公主就顺手指了指身边模特级别的奴婢百余人,刘彻却是连连摇头,等到指向阿娇时,才来了精神,深情的对丈母娘告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o( c% i1 J6 q* M: \% C/ l3 A- Q- _
1 O( D3 z6 M+ x/ ^5 [: B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5.jpg
) [5 ^/ `# X" H
刘嫖见侄儿如此乖巧伶俐,嘴甜似蜜,于是立马鼓动如簧之舌,说服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顺利与阿娇结为连理。刘彻登基后,阿娇被立为皇后,果真住进了比金屋还要奢华的皇宫。
& J  _5 y" Z: q! X+ w但是,正如辛弃疾所说:“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很快,刘彻就对人老珠黄的阿娇没了兴趣,另有了新宠卫子夫,不久又因阿娇肚皮不争气,废了她的皇后之位,关进了冷宫,等到刘嫖一死,阿娇感觉彻底没了指望,不久即郁郁而终。
# \7 t7 P( Q& |  l* H6 Z
  @' @0 [1 ^/ B0 R9 ~3 x2 t. H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6.jpg
$ [" |9 j  l- p  ]
可见“金屋藏娇”的爱情承诺有多么的不可靠,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一日无妇人的帝王而言。
  M" M" z4 T- O6 j+ y十、刎颈之交
0 H- }- n. i; p3 l8 C& ?- d# H
1 B" c+ W# }- W3 B5 L1 I7 m! j“刎颈之交”一般被认为是指廉颇和蔺相如,其实还指另两人——张耳和陈馀。
  A5 M+ B3 r2 ?8 U5 ~4 ^% F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大梁人,但两人相差了十余岁,张耳为外黄县令时,陈馀前去投奔,两人一见如故,几番交往之后索性拜为兄弟,成了刎颈之交。司马迁说陈馀像对亲爹一样对待张耳,“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 m/ @+ g& I7 r, J: n后来,秦灭魏,两人又一同成了通缉犯,在逃亡过程中,两人互相扶持,感情更厚。再后来两人投靠了陈胜,成了张楚政权的左右都尉。# F. C" Q+ K& c- |1 \
2 W2 D* x+ a5 Y8 |; q% P& j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7.jpg
2 K$ f% o) h, `. ^. Q/ u- ^
陈胜知道二人对赵地很熟悉,便让他们和手下大将武臣一同前去攻赵。
! X+ o4 Q: n; {& A# ^5 J7 ]- y武臣在占了部分赵地后,张耳和陈馀便鼓动他自立为王,于是武臣便脱离陈胜的控制,自立为赵王,并封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 H* N- S  M4 i! S# g  {但仅仅过去不到一个月,武臣的下属李良突然谋反,一举杀掉武臣,其后张耳和陈馀联手击败李良,复立赵歇为赵王,陈馀仍然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截至目前,两人还是同患难共富贵的友情岁月。
/ Q- S9 L/ H* z( l但是,两人的友情很快便出现了裂痕。9 p0 r& M9 v$ Z1 Y0 U* \/ F2 l
李良败逃后就归降了章邯,不久又领兵荡平了邯郸,张耳带着赵王逃入巨鹿,被王离围困。当时陈馀领兵在外,手上还有几万人马,但和秦军比起来,根本不堪一击,所以只好驻扎在巨鹿以北,伺机而动。
3 T, [* r" Y- O; ~/ q& {* c% E9 e7 n- q$ Q% _* j3 ^" F* {) M% S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8.jpg
5 L2 R& ]2 r! R) T" L# X$ S
王离粮草充足猛攻巨鹿,而巨鹿城内粮尽兵少,于是张耳向陈馀求援,但陈馀觉得自己兵少,不敢救援。
5 ?6 l, y( E% |+ w1 s$ q于是,张耳大怒,派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馀。但是,陈馀借口救不成赵,反而白白牺牲,所以,只拨给了张黡、陈泽五千人马,岂料二人刚到阵前便被秦军团灭了。
4 z" s0 Q9 V( F# \( T# ]* ]7 Z  E后来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之围得解,张耳再见陈馀,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其次还追问张黡、陈泽的下落。陈馀也懒得解释,解下将军印信,带着几百亲信打鱼去了。
, W6 h0 K: ?0 ^1 E3 B% I等到陈馀围猎归来,却发现张耳早就接过他丢下的印信绶带,坐在了原来属于他的位置上。
3 q6 x. f( ~, {, b! [) C, a, q% y9 \看来果然是眼红我的兵权啊,陈馀有理由如此想。由此二人分道扬镳。
$ c/ g* R( o0 R- x
& [2 u4 O5 ~) ]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29.jpg

( q( H5 O! g* F5 A( `% r9 m再后来,张耳随项羽入关,被封为常山王,陈馀因为没有跟随,仅被封为侯,外加三个县的地盘。陈馀对此很不满,所以在齐王田荣造反时,就趁机偷袭张耳,把他打得落荒而逃到了刘邦那里。
$ I$ X6 t2 F: ]* z+ J3 R& F陈馀赶跑张耳后,收复了赵国的地盘,把赵歇接回来,重新做回赵王,赵歇很感激,就封陈馀为代王。5 ~# p3 L3 N6 b
次年,刘邦出关攻打项羽,想联合赵国一起行动,陈馀便提出:出兵可以,拿张耳的人头来换。( K' M' \) X  x0 s
  e/ _6 Z) n  h3 ]) H2 I: [
历史的真相与残酷: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些典故的后续!-30.jpg
1 l$ P2 U0 c- Y7 L
刘邦舍不得杀张耳,也不愿失去赵国这个外援,就找了一个和张耳长得相像的人斩首,诓骗陈馀出兵。
# i9 h+ b' v) D$ T0 p之后,刘邦彭城惨败,陈馀也察觉张耳没死,就又背叛了刘邦。一年后,韩信和张耳率大军围赵,井陉一战,二十万赵军全军覆没,陈馀也在泜水河畔被斩首。. L, o2 p( F. S0 F% p2 I
这便是张耳、陈馀沽名钓誉的“刎颈交”,为了利益见死不救,受封不等便大动干戈,逮着机会,就置之于死地,悲哀!
8 _6 G  q0 O. G- m5 u. \5 v老师可能不忍让我们面对历史残酷的一面,但我们必须正视,以获得启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