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山玄谈:人人都有神性,你的神性是怎么消失的

[复制链接]
查看7103 | 回复0 | 2023-11-13 03: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鹿山玄谈:人人都有神性,你的神性是怎么消失的-1.jpg 7 O% |' m- w' ^1 A6 `' ?
前文:
1 z: _  x  n7 V, b: m' C读懂这篇文章,也就读懂了历史,明白了玄学的不测而测和负阴抱阳,知道了个人「神」性的能量!
$ v( V/ _+ p( \% r0 k本文将从上古历法,经过夏商「卜-筮」,再到文王的《周易》中梳理出一条脉络。( N2 O% B! `, S" K- n( T6 X; r
就如同从少祖山发脉而来,经过峡,再到父母山,最终历史会在汉武帝这里解穴,形成“大一统”的道统和信仰。+ b5 ~( k% @/ j$ {2 m
这其中有历史的权谋和隐忍,有继承和变革,有儒家道家的经验之“道”和消失在历史中的先验之道,有武帝的意气风发也有始皇的遗憾,也有属于每个人神 性的泯灭。8 K6 l/ i4 O  e7 N7 |8 E! g; F
正文:, ]# D% k, f8 Y
1.「卜-筮」之法·从《易经》到信仰/ ^6 u6 A9 L9 e9 X# y
2.《易》是什么?
5 K3 z: {  ~+ Q+ i3.夏商周的三种「卜-筮」之法·从唯“神”是从到依“道”行事
% B; d+ h9 `% U, W- s4.道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y# K) k4 f, F8 E
5.太一神:真正亘古不变的唯 一神明5 F# F  c8 n! L: f+ b
6.遗忘的角落·神迹(负阴抱阳和不测而测)
6 D" P  J! A! p- d' n. [一.「卜-筮」之法·从《易经》到信仰
5 |4 v% |& `  H自古至今,这世界都有两种「能量」。
- f2 T: d7 X1 @  O' f  L' U( f. q一为道(已知可预知)二为冥(可知而难测),道分为天文之道、人文之道、地理之道(本质也是天文自然之道)。
' u+ T' d8 I2 Z5 v# o1 s天文之道讲究无为,道家;人文之道讲究有为,儒家。无论是有序的无为,还是无序的有为,终归还是存在“为”。为就是作为,用哲学语言讲就是发挥主动性。5 L! Q- I. v: I/ W# a
所以道家所讲的无为其实是发挥道的“有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而儒家则是发挥人的“有为”。1 ^1 N& s7 n9 I" V/ f7 U+ K" ~
举个例子:6 x) S" W/ I2 K7 X1 `5 ^
汉初(从刘邦-惠帝-吕后-文帝-景帝)这六十多年左右的时间里,可以说是用道家思想治国的典范,即无为而治。老百姓并没有因为各位皇帝“不作为”而生活的更艰难,相反,结果是:人口从建国初期的一千余万,到汉武帝时期的三千六百万。
  j# r, K6 W) _据《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在“文景之治”后期,武帝初年城乡各地的仓廪充实,国库中的钱币和粮食多的无法多得不可数计,以至于串钱的缗都腐朽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叠加一年的堆积起来,以至于多得没地方放,溢出到了门外。
! L. K$ Q0 O" Z7 P" `( D# l$ d就如《道德经》中所言: 太(最 高明)上(统治者),(老百姓)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 u" o  O5 w  ^) E9 P2 @
其实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是信奉《易经》的,《易经》刚开始并不只是儒家的经典,众所周知《易经》包含「周易」、「连山」、「归藏」,是为三易。1 L0 E$ C6 ?8 l9 S! x
孔子晚年非常痴迷「周易」,并且作《易传》,加上后来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逐渐掌握了对于《周易》的官方解释权。+ G# B9 w4 w' ~# W# t
所以无论道家还是儒家的“道”是什么?
; X% T0 f) ^+ _是这自然和人文的规律,而且这规律不是未知的,而是已知的。因为《易经》本身就是夏商周时期帝王遇事“占 卜”的结果和总结。就像《易经》第 一卦“从见龙在田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再到最后的亢龙有悔。”: \8 z$ Y9 K+ E* ~
再比如《道德经》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等这些道理都是经验的,先验的,但是需要根据六十四卦来推演。这和人根据太阳的四时变化而劳作,植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和规律没有本质区别。# g& r0 e( s+ Y! U$ w' K) R
更直接的证据就是以太阳运行规律的“先天八卦”和以月亮运行规律的“后天八卦”。
' ?0 O  \8 X/ [* m人根据太阳的变化定四时和节气,从而辨气候和农耕,以及根据月相规律定潮汐,从而渔猎和示警。如同前文所讲,无论是儒家之道还是道家之道,可以说都是来自《周易》,儒家和文王周公一脉相承,更多的是完善和开创;道家更不是无源之水,老子本人曾经做过周朝的藏史之吏,相当于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老子每天能看到的书必定是记载黄帝到周朝之前的书籍。4 T) v4 z  {9 P$ D  I+ S! z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汉时称呼道家之学位黄老之学的原因所在。很多人不清楚的是黄老之学在秦汉时并不是只有:「道-德-无为」,也包括刑名-法术-养生-谋略-兵法-养生(中医)等等。
2 A8 ]5 F& o; H3 o
《韩非子·扬权》: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文子·上仁》:道之言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天同炁。”《六韬·文韬·兵道》: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列子·天瑞》:《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的道家是以黄帝为“祖”的,其思想不光包含《道德经》中的无为,也有“有为”的部分。也就是说黄帝之学在发展到周朝时已经是有选择性的汲取了。
; u( Y8 V( S* k, I( t- q' d1 [那么,是否也说明,和文王通过周易六十四卦的方式进行推演不同,商朝和夏朝对黄帝之学也有不同的推演方式?
# e- U  I6 w& D5 r9 l4 e( `8 y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墨子·耕柱》有谓夏王启“使翁难乙卜于白若之龟”。《史记·龟策列传》云:“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白若之龟、涂山之兆、飞燕之卜、百谷之筮是夏商周三族各自不同的「占-卜」法。而《史记》中有明确讲到夏商皆为“卜”,而周王为“筮”。, Y7 y+ t# K6 @
《帝王世纪》有谓:“庖牺氏作八卦,神农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这里其实更加明确了夏商周的的「占-卜」之法对应的《易经》所属,更包含明确的起源,即夏朝-连山易(炎帝),商朝-归藏易(黄帝),周朝-周易(文王)。
9 q2 C3 j+ `- l' v; J, o% K6 ~所以夏商周之间的更替是“取代”而非“继承”,是新的「卜-筮」之法取代旧的「卜-筮」之法,也就是获取与“神”沟通的权力,是有了“神意”的解释权。不
1 Y9 R9 k! L# ?2 ^* h2 O光是祭祀方法的变革,更是国家信仰的改变。: d6 a- R* L& O8 C) y
而这种国家信仰随着秦汉的统一,还将继续变化5 _! T* C& J$ o) n
!注:其实这里也能理解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会一定程度打压玄学,作为曾经的意识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着似有似无的作用,常常被有心之人利用。比如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比如高祖的“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而代天下”;光武帝刘秀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再比如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武则天的“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4 M! ?0 K  A0 ?/ f2 X' |
乃至《水浒传》的起义都要打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旗号去替天行道。包括元明之际红巾军的起义也更是流传着诸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2 _/ v, H5 X4 }' `3 O凡此种种,不胜枚举。7 H$ J5 e( j& _& ?2 p
这其中天象和谶语最多的就是两汉时期,无论是刘邦还是他的九世孙刘秀,无为处处散发着“天之异象”,似乎这两位就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1 `. ~1 ~3 A5 S9 ^5 s其实这不难理解,在自周朝建立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周易+周礼」为基础的礼乐制度和秩序,以及后世的「天+皇帝+孔子」的天地双信仰(天文和人文)系统,而两汉时期正是这两种信仰的更替时期。国家信仰从“天”向“人”的转变,因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人就是天子,就是“神”在人间的化身。$ M$ p6 _7 m% k- \/ l/ J% ]8 d& j
可以说,董仲舒和汉武帝功不可没。4 T2 {. }! J% l) u  K
这是自周文王变革商朝「卜-筮」系统后,又一次信仰革命,可以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年。& v$ G) p2 G- z$ ~7 q& P- e
“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董仲舒认为,“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天不变,道也不变”。三代之后,情况不同,夏桀殷纣,逆天暴物,殷之继夏,周之继殷,是继乱世而治,天命改变了,王道也要改变。“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三代所守道一,故天不变,道也不变,圣王继乱世,则“扫除其迹而悉去之”,今汉继秦后,“如朽木粪墙”,必解而更张之,必变而更化之。
这也为后世所有造 反者提供了统一理由“天命所变,王道更化”。因为你可以是天命所归,我也可以说你苍天已死。
+ D& P$ q# Z- \) r1 I) o! Q二.《易》是什么?
# p: b7 }& @. i, _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从阴阳变化到四象再到八卦,再到连山,归藏,最后到周易。从黄帝开始对于研究八卦就没有停止过,这不光是“学术”研究,更是通过对八卦和易经的掌握获得“权力上话语权”。
, Z$ b7 p( o0 c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
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不同的部落之间有不同的卜筮方法,即四夷各异卜。当历史走到黄帝时期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同部族都是采用不同的卜筮方法,结果就是“各以决吉”,也就是说各说各的,各有各的理,每个部落都有“解释神意”的权力。这比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度量衡”均不相同的问题还要严重的多,“度量衡”不同还可以通过换算或者以物易物。但是如果「卜-筮」的解释权不同,一定是没有换算的方法的。% b4 t7 i9 k/ ^
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天下不允许有那么多牛逼的「卜-筮」方法存在,只允许有一种主义,那就是“我的《易》”。但是这种易一定要得到所有部落的统一认可,也就是说《易》必 须做到三点,那就是:
$ L. ^3 L: z" U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简=简易,是为了通俗易通,是为了方便统一;/ I7 H: q3 ~9 S7 }8 W  t
变易=变化规律,是为了穷阴阳四时变化;定吉凶祸福;不易=恒常不易,是为了亘古不变,只有不易才是唯 一,才是正统。& x9 b. ~: N' u8 l3 g, K# o! U
伏羲和黄帝包括夏朝时期的方法已经无从研究,只能从河图洛书中窥得一二,但是商朝的「卜-筮」之法通过甲骨文的方式大量流传了下来。# K& R  {" F4 ^; d% x
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总结,作为「天时」部分慢慢演化成为了「历法」,无论是阳历还是阴历,还是木星为主的天干地支纪年方法,本质都是通过天体运行变化对“时间”的标记,只是坐标系的不同而已。* L( |6 |9 h- d. a
天时是经验的“道”,是世俗的“道”,是可掌握的有规律的“道”。
( W8 \+ \5 U: V+ D# ~# n) K7 Y( c  N那么,有没有先验的“道”,先天的“道”,不可掌握规律的“道”?如果说经验的“道”来自观察,来自经历经验,甚至是人际关系来自伦理(比如家庭中的阴阳调和:日为夫月为妻)。
  b  _$ a4 b4 S+ d6 I那么先验的“道”来自感受,来自未知,来自先天。1 h% p! w- D/ G* j& H) n
这才是消失在历史中的“谜”。$ r' b1 ^: {; @
三.夏商周的三种「卜-筮」之法·从唯“神”是从到依“道”行事3 X! |  w* K; y3 \: L. G, i0 u
首先,周易六十四卦不是刚开始就是六十四卦,八卦最初也不一定就是八卦(三爻)。而是从阴阳(一爻),再到四象(二爻),根据太阳和月相的变化推演而来,而伏羲氏就是完成这一步推演的“圣人”。9 ]; g. p: |& V8 ^4 E+ V  u
而到了商朝,殷墟甲骨「占-卜」,程序繁琐,前后一系,犁然有序。
4 R3 u9 x  y/ X4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问吉凶,占祸福,决犹豫,定嫌疑,贞卜事情的可行性,又有相应的卜官建制”。2 z+ j6 N! k7 N% d: t
卜人群有专职分工,说明殷商王朝占-卜仪式和习俗已经制度化、规范化、成熟化。由此逐渐确立起一套完善的甲骨「占-卜」制度。举凡大要者有四:
7 J  T% e! V4 a; ]6 X% U3 X一曰正反对贞,同事异问,也就是一事多卜;
) C' S4 {# \* n5 K二曰习卜之制;+ Z# x# X# }' f
三曰三卜之制;0 n1 V  m% c/ t! x' i8 U1 V* R% x
四曰「卜-筮」并用,相互参照联系。
0 n- Z: Y! S7 k0 ?: \4 X+ c0 v5 c而甲骨「占-卜」随着殷商王朝王权统治的强化而逐渐制度化,成为固有礼制的组成部分。据出土的甲骨文材料,殷商王朝统治者面临:出入征伐、立邑任官、天象气候变幻、婚姻嫁娶、生老病死、田猎农作、祀神祭祖等等,事无巨细,每以甲骨「占-卜」进行预测。
0 I/ d3 f4 ]( {4 @7 }董作宾氏在《商代龟卜之研究》一文中所谓“类例”之卜告、卜祭、卜行止、卜田猎、卜征伐、卜雨、卜霁、卜年、卜旬、卜瘳、杂卜等等。7 S3 u& q3 r4 F1 X6 a
+ c' O+ f/ M* Z2 l- [- k
鹿山玄谈:人人都有神性,你的神性是怎么消失的-2.jpg
2 c, J$ U/ s6 J" u2 `. ?) d2 D无论是哪种「占-卜」制度,归根结底是通过神 灵(未知)崇拜,借助原始宗教的信仰,从而树立人对王的绝 对服从。而商人祭祀和「占-卜」的对象主要是“祖先”和“神灵”,祖先即为商的历代先王,“神 灵”最 高神即为“帝”。
0 E2 k) K; t+ x( }+ [
《尚书》 : “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 M$ i5 a! ~/ W2 Z# r1 K甲骨文中:“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帝降其摧(摧,原指鸟害,引申为灾害之义)。”“帝唯其终兹邑(终绝此城邑)。”“贞,唯帝肇王疾。”“王作邑,帝若(佑)我。”“来岁帝降其永(美善之义)”“帝受(授)我佑。”
而这种占-卜或者祭祀也存在这很高的风险:错误的预测或者失败的结果。损伤人王的威信(即商王与神沟通的能力弱),从而影响到王权的稳固。/ b9 |! g' M8 y! a9 W5 ]) _. I
可以说历代商王也深受其占-卜的制约,尤其是负责占-卜的并非只有商王一人,而是三人并行,即三卜之制。比如太卜,史巫(负责“文-史-星-历”)等等官职,就更大大限制了商王的王权。& f3 H. \0 {$ X' O7 s. J" h
当王权受到神权的制约时,如果沿着这条路前进,神权必然发展成为宗教,而王权走向世俗,结果就是中世纪的欧洲,王权需要神权的加冕。
* S" V* {( o% O( G$ E/ Z$ o0 P那么作为国 家意志的意识形态必然会以神权的形式存在。其实从很多甲骨文的卜辞中也能窥见端倪。晚商的卜官集团也已采取种种弥补措施,设法掩饰或冲淡商王在占断中的错误预测。
+ }2 V1 O# ]2 ~0 Q比如武丁时不少卜辞不记占辞和验辞,有些虽有验辞,却既不证实也不否定王的占辞。说明传统的“卜以问疑”、“不违卜筮”的神圣观念已遭到冲击和动摇,而王权已经开始想神权发起挑战了。
0 {- G( x* T- E- p' |: {还好,文王出现了。
! O; @3 ?) H$ n8 U
% G& m3 g, |# {1 R' ^) q  H) I4 ~7 M 鹿山玄谈:人人都有神性,你的神性是怎么消失的-3.jpg
* d7 E# M; F' P' C" v; C( X关于文王武王的伐商事业,李硕老师在《翦商》中有极其精彩的描述,这里不多赘述。3 X& o8 X/ I( b9 l$ C
我想说的是,文王对于周朝的革 命,并非彻底的。商朝的势力太大,而且这种与神沟通的祭祀信仰根深蒂固,乃至于武王在伐商时都时常担心忧虑,甚至经常做噩梦,需要周公的开导,即周公解梦。那么文王的“筮”法到底是什么?「筮-占」与八卦同出一源,八卦原初属于一种八索占-卜法。
! y6 o# q3 D/ s% J: U5 Y《周礼》有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也就是说文王的六十四卦是八卦的升级版,是从商朝的「卜-筮」中发展而来。商代「筮-占」中筮数形式有三爻一组、四爻一组、五爻一组、六爻一组四种。三爻者称单卦,类似《周易》的经卦。六爻者称重卦,类似《周易》的别卦。" C* y! i) Y7 l- [( K2 [4 h
将殷墟甲骨上刻筮数与 《周易》 卦名相参照,三爻的单卦及四爻的互体卦只见于武丁时,以后又推演出五爻的互体卦及六爻的重卦,晚期形式主要为六爻,显示了「筮-占」由简而繁的发展进程。+ e4 t6 H! s: Q
这也就是文王窥得的商朝「卜-筮」之法,也是文王完善的「筮-占」之法。
9 ?1 Q; E8 x: l+ V' f* j. n2 z这些「筮-占」已萌发类似于《周易》的奇阳和偶阴的阴阳数术观念,特别是三爻和六爻的卦画形,颇可与《周易》相应卦画、卦名参照,表明《周易》的形成过程中似吸收了商人「筮-占」法。但是“筮”最大的不同在于:. V1 A" i" `, `, r2 B! |
又筮之画卦,从下而始,故以下为内,上为外。凡筮者,先为其内,后为其外,内卦为己身,外卦为他人。
也就是说文王的「筮-占」之法是在商人「卜-筮」并用基础上,更侧重于“筮”。完成了从“通神”的“卜”,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故再扐而后挂”的“筮”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将神性从人身上剥离。7 D" H  P7 M# l0 \' @2 v5 g
宋朝大儒朱熹曾经在《周易本义》卷首收有“筮仪”一文,专叙《易》筮,详细描述了筮仪的全步骤。/ F* M2 y/ {* e
可以这么说,文王已经意识到商人恐怖血腥的人祭是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精神依靠并不牢固,也不能长久。
; p/ x+ I2 z& |+ N" z当靠“恐惧”支配百姓时,也会因为“民不畏死”而最终丧失权力。
2 M: l2 X7 V/ }- Z8 e. j. J. s而「筮-占」就从单纯的鬼神的宗教信仰,转变为对天道的推衍。1 D/ |7 H0 F  q- v3 R
《左传》公十五年云:“龟,象也;筮,数也。揲蓍草所得数字变化定休咎祸福,盖源起原始社会简单的数学运算法,后变为「占-卜」手段。也推翻了夏朝商朝的「占-卜」方法,而夏商的「占-卜」方法(三卜法-龟甲法)从此失传。这种能力被周公继承,但是武王不会,所以武王常常感到恐惧文王的推演是否真的顺应天道。这种恐惧不光是因为自己是篡位者,更是因为商朝这种鬼神信仰的深入人心。. f8 |$ I5 j8 K2 R
而周公也在发现了这个巨大的问题后,通过建立礼乐制度,确定上下尊卑,通过道德来确定人的贤愚与否。于是管理国家不再仅仅靠「占-卜」,更是靠礼制。6 G( x# |2 G/ n+ h. @6 f
于是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于是上下尊卑,于是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3 a) |$ H" @6 i1 K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商王朝的“帝”不在是唯 一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更模糊的“天”。) K& ]+ D: G  m% e9 D1 U
四.道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8 _4 d/ N  T8 ?$ V: H- |" d
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从文王周公确立的“天”的国家信仰,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差不多过了一千年。
+ Y0 ]. t! e: }# ^% ^3 \% Q当礼乐制度来到战国时代,首先崩溃的是井田制和宗法制。用唯物史观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发展),私人开垦土地的增加。! l1 Q7 L, o1 ]+ h+ V6 y' c) B
于是出现《公羊传》:“民不肯尽力于公田。”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诸侯之间开始正向变法图强,承认个人土地私有,收买人心,诸侯崛起成为历史的必然。+ O$ _% w* H+ C
而随着诸侯内部权力争斗,以及周天子势微,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也随着瓦解,礼乐制度彻 底崩塌。礼乐制度是崩塌了,但是新的制度还未建立起来。
8 D0 l: A7 r0 O$ i7 k) t, D虽然秦始皇在形式上(武力横扫六国)完成了统一,在行政上(郡县制)完成了有效的管辖,也统一了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
# v4 ?2 Z0 c! ~3 W' a" Z1 A但是同时也暴露了法家巨大的漏洞,就像可以马上得天下,但无法马上安天下一样。) \4 q* l  v2 H: P5 u7 |, t* m
依靠军功制度崛起的大秦军队在完成了横扫天下后也就失去了对手,于是只能去北击匈奴;建立在法家基础上的大秦帝国在完成统一后并没有同时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国家信仰。8 m+ l' x- ]- v( l) z- a5 |- i: f
法家的“连坐之法”确实很吓人,但是张良的博浪一击震天地,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也想试试秦朝的宗庙之鼎是否能举得起来。
1 @; C0 X* l& l9 ]1 C从黄帝时期对于“易”的解释权,到商人“卜筮+人祭”的“帝”崇拜,再到周朝的“礼乐制度”为基础的“天”道。
7 n+ X- [# f! g  Y- G' Y维系大一统的绝 不是法家的严苛刑法,也不是各自为政的门阀和官吏,而是一整套系统,即道统。$ x1 w6 g- }% Z  V
《史记·封禅书》记载:: l! r2 f. H! j) E- d( Y; i' {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4 M: Q5 x, F9 ~  b+ o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始皇帝在完成统一后,在道统上的两个重大失误:
$ `; s  F8 l1 g1 f& F5 b+ M; Q' `1-以“五行”之一水德作为国家信仰。! D7 \$ c) @, C7 p+ h9 ~4 R
既然是五行,就有生勀的力量,那么你的水德必然也会生木,也会被土所勀制。8 l0 Y/ i) v& E7 C
2-未能在封禅泰山时,树立全新的国家信仰。3 g0 q# i2 @' E: _6 x
秦始皇带领70多为齐鲁的儒生博士(谁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封禅泰山,但是因为儒生的众说纷纭,讲的方法也很难实施,于是变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立碑颂德。可以这么说始皇帝在去封禅泰山之前并没有考虑过这件事。9 e/ X: C+ V- i/ I' l# k  g5 u
这是始皇帝作为政治家和一国之君的失策所在,导致的结果就是未能及时“凝聚人心”。6 e! y3 O, b$ ]9 a
因为如果你靠“军功”来凝聚民心,也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最终人心思变;如果你靠“安定”来凝聚民心,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一定会有人愿意团结在你的周围。
! T5 C" g6 W8 c- @5 ~2 C% U. t毕竟你秦国的宗庙我们没拜过,不知道灵不灵;你秦国的神 灵也不见得能够保佑我们六国的百姓;你嬴政的祖先也不是多么高 贵的血统。
+ H2 \+ m* f0 Q# P8 {* C) k我们六国贵族甚至过去的先王子民为什么拜你?是凭借你的军队强大,还是你仁德之心,还是你能够像成汤和文王那样与神沟通,还是说你就是“神”?+ i9 n/ v. t7 ]8 W, X! N
可惜始皇帝身边没有“周公”只有李斯,也没有”“董仲舒”,更没有“谬忌”。6 i# |0 O9 t( x8 g" e+ X9 P; S
你或许知道周公,李斯和董仲舒,但是不一定知道谬忌,这是亳地的一位方士。. U6 ]# k- {5 ]9 }6 R2 L
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 A( W6 W- ~2 M% o5 P1 G) v”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於忌太一坛上,如其方。後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 ?" B+ b) W  L7 ~6 H1 `
令祠官领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坛旁。
作为国家祭祀的太一神,大约公元前112年,此时距离董大夫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学说”有23年之久。随后公元104年,改元太初,颁行《太初历》。. ~0 o7 s. j2 b& X( G! K
由此作为“天时”的历法,作为“神明”的太一,做“天子”的皇帝,三者齐聚形成闭环。8 @( F5 W- _% L' F. O, h( d/ e
皇帝作为“天”在人间的化身,得到神明的保佑,也能感受上天的示警,皇帝就是人间的“君”即天子,即天人感应;而太一神就是天上的“帝”,成为国家唯 一的最 高天神,皇帝的权力来自上天,即君权神授。
: V2 Y3 G) X# }* R/ x& {神权和皇权再次统一,只是这次,神权和皇权不再对立,不在需要沟通的媒介,不在需要「卜-筮」,因为他在人间有了唯 一的代言人:皇帝。3 v' D) t% A* d+ p
相比较纣王受制于“帝”,武王在“天”之下,武帝作为“天人感应”的皇帝,拥有了等同于“天”的地位。& i; ~' }1 w/ u" k' x& ~6 d
从此,天上多了一位帝王,人间多了一位神 灵,新的道统诞生了。
1 A+ _7 w( F9 r五.太一神:真正亘古不变的「唯 一 神  明」
8 }$ E* G1 P+ H你可能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是“太一神”而不是日月,或者“昊天上帝”。
- H* T9 C' K/ x首先昊天上帝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即“天”,是周朝对“天”的崇拜,结合商朝对“帝”的崇拜的结合体。是宇宙的主宰,民间称为老天爷,在我之前的文章《带你认识不一样的玄学(击穿你的所有认知)》有过详细描述。+ w7 e. s  |/ V2 h* |% q: A
但是无论原始宗教还是人能观察的世界中,天真的就是最.高的主宰吗?
0 A6 ?' J4 m" r$ a0 t( S这里要区别目前道教的“三清”系统,并非是原始道教,更非上古神话。而是张天师的“道教改革”,加上《封神演义》这样的神话小说传播而家喻户晓。) N( c7 L$ T! o" ?; Q3 x7 R) I0 w! ?5 g
注:现在的道教不等同于原始道教,神话小说更并不等于宗教和历史。/ I; E% S3 o. M, f/ @: L  F; r
在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村考古中,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竹简《太一生水》:0 m# @* r- W5 o9 Y; d6 u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沧)热。冷(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 b% b# O. x. o" U4 e故岁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这冷(沧)热之所生也。冷(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不能杀,地之不能埋(厘),阴阳之所不能成。此谓之道化也。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5 e, z/ B) x, }+ w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清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柔。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0 c. p+ `- m, q8 }- j0 t7 A 鹿山玄谈:人人都有神性,你的神性是怎么消失的-4.jpg
6 }9 B2 V' R& g* E9 L0 e- w# E很多人不明白「太一」是什么?太一即北极,北辰,紫微星。是众星拱卫之所在,所谓太一生水(参看星空图),即宇宙内的所有星辰,如流“水”般围绕太一旋转流动(可以参照坎卦),太一是亘古不变的中心。
" W1 R* `' N# w$ K1 ]3 N8 I- _而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都是因为太一而来。这绝 不是简单的天文现象,相比较“昊天上帝”的虚无,太一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6 _$ p2 o2 i3 v" [: I
而更高的思辨在于:
! i$ ~! |. ?5 l, g' E3 w# k太一和水的关系就像是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存在。太一生水,但是太一也藏于水。$ Q  E' W2 O% h) O+ A& @! u+ Z
没有太一也就没有水,没有水也就没有太一。太一和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不是谁先谁而存在,也不是单纯地谁依靠谁而存在。
/ |5 R6 G' B9 A) n: `对于统治者的意义可想而知,即君王和百姓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仅仅是水和舟的关系,那么终究是有水和舟区别;即脱离了水,舟还是舟;脱离了舟,水也一样流动。3 w/ n) s! ?4 T( }# Z/ p
我想汉武帝在晚年也看到了这一点,否则也不会在最后的几年驳回了桑弘羊关于戍边的政策,开始与民生息,因为没有了民也就没有了君。& R% _) p" Y. g$ v! a& L4 |" l
我看过很多历史研究者,从多个视角把汉武帝时期的强大尤其是对匈政策解读为个人魅力或者文景之治积累的家底,还有就是汉初历史真空期下,私人田主短暂崛起而带来的中央集权制度所迸发的农耕文明强大的战备能力。
( x: Z7 A6 u* _( t/ c# ^  N, t当然这些都很对,我想说的是当汉武帝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下,这个他的父亲景帝,他的祖父文帝,他的曾祖高皇帝全都没有的“光环”加持下;在满仓库的粮食和钱财溢出的情况下,他的自信心是否会膨胀到极点?
3 R; u9 ~4 b0 a8 v+ p) k, R) b+ f4 C当然,历史唯物史观下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算没有他刘彻也会有刘据,刘弗陵,甚至是刘洵。
1 e  ]# K* Z/ x: V: @* P0 Z但是如果没有这份荣耀“光环”,结果是否也会大打折扣?
! T2 z: t* n/ @历史从来都没有假设,只有当下。
% W! c7 z& d8 G0 i* M# M; {  l3 \" |$ G
鹿山玄谈:人人都有神性,你的神性是怎么消失的-5.jpg
  n. F  R  {' R6 R# b, C1 c不过,历史和「太一」也和刘彻开了一个大玩笑,根据天文观察,地球的自转轴(地轴)并非是亘古不变,而是也在做一个很微小的圆周运动,也就是岁差形成的原因。
- m9 b2 l1 U- j公元前150年前后,古希腊天文学家、西方古代天文学创始人喜帕恰斯就是通过比较他观测到的星表和前人的星表中,发现了岁差。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虞喜也在公元330年,独立发现了岁差并加以精确的测定。即地球的地轴每71年就会变化一度,所以地球地轴的一个运行周期是71*360=25560年左右。
' a/ E3 m$ i# P「太一」的实体位置会变,但是「太一」一直存在,地轴永远都会指向北极附近,而群星永远会围绕「太一」拱卫如水流动。所以以「太一」为国家信仰的汉王朝,注定不会千秋万代。0 ?2 e) F7 Y: M* X4 n
「太一」的位置在变,就意味着王朝也会不断更替。但是永远都会有太一,永远都会有这个中心,永远都会有统治者。谁是统治者?$ I' H5 X! B' _7 u
众星拱卫即为「太一」,人心所向即为“帝王”。谁能和群星“反辅”谁就是「太一」;谁能给百姓带来和平稳定公平正义谁就是“人间帝王”。+ q5 o) y+ u0 H% o
如果一个帝王觉得自己固守的那个位置就是太一(中心)所在,不好意思,令这些帝王绝想不到的是,这颗所谓的「太一」其实是“虚置”,也就是说那个地方从来没有“星星”。
1 D3 C( \. ^9 t对应人间之道可以理解为,如果帝王觉得自己的位置是实的,是不可撼动的,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藏于“水”的能力,也就为群星所弃。
3 l/ e7 A3 a5 P  m  \7 j3 @地球地轴指的只是北极星附近(太一可以是北极星,但是北极星不会永远是太一)。无论在人生的路上,在历史的长河,在这天道之内,在这宇宙之中,无处不充斥着惊喜和玩笑(所以平时开心点,毕竟这历史中的帝王一个个也被这神秘力量耍得团团转)!
8 V$ w5 I: g$ ^2 B$ D5 S" D这才是藏在历史之中最 高深的“道行”!
) ^6 X' a3 t" S/ \% {" G: Z你猜?这五千年来还有谁发现了这个秘密!先卖个关子!
- a# p$ Z5 `) E, ]; m, O( Q六.遗忘的角落·神迹(负阴抱阳和不测而测)
$ {+ i! R5 f+ U3 [, H) @1 s: n我一直喜欢历史的原因,因为它既是可以预测的,又是不可完全预测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是总是押韵。
$ p1 K0 N0 I7 w# \  ]& E( L4 ]: e历史和人的命格是一样的,当你知道今天会有意外发生,无论你改变不改变都是你的命。你的命运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因为这本身就是阴阳的两面,你能做到的就是不测而测。
9 N) {( |' y3 K- D/ v没有了阴也就没有了阳,阴阳是共生的,就如同这「太一生水」中太一和水是“反辅关系”一样。
2 }( }! c1 \: ~- C) Z《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n- o! z; [# h# O' Z  n1 ^- A# ]  B
什么是冲气?我想一定是混沌之气。冲是一种状态,就是在混沌之时的能量,未变化和将要变化之间的状态下的能量。负阴而抱阳就是这种状态,阴阳是一件事情的一体两面,但是这种和谐状态下的一体是有条件的,是暂时的。
% t! o' k; K4 t' _- i6 _9 L  [( p' j而冲气就是这种状态下(阴阳消长)的能量,而这种冲气的力量变化时,会把这种和谐状态带向另一个维度。
8 T0 @/ P. y' }, W5 w按照「太一生水」来理解,就是「太一」的位置虽然变化了,但是围绕太一的这种“众星拱卫”的状态也会随着太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 m8 [5 w5 v2 J: u' y, A( M, O
所以,这种力量也在完成“君权神授”的国家信仰后,随着占-卜被埋进了历史的角落中。
- J' g2 j" a! H* ?; n$ C我之前曾在《带你认识不一样的玄学(击穿你的所有认知)》讲过,这最神秘的力量是“炁”,炁有“道和冥”两种力量。
& ]  _( E0 S0 q  Q- A( @! u道有天文之道也有人文之道还有地理之道,儒家道家各有侧重。这种道的规律是经验的,有运行的痕迹,是可以预知的,是为“有”!就像你知道太阳几点升起,什么季节万物生长,什么时间适合休息。
3 f* t% A9 v$ W& ^0 C而冥的力量是什么?是先天的,是纯正的,他没有运行的轨迹,或者说他的果就是因,他的因就是果。是已知的,也是未知的。就像你的命运一样,可以先验,但是你的先验的果也会成为结果的因,最终成为“无”。
: a) v- |! u6 n6 T: o% L你永远无法否定,也永远能够验证;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 ]3 y5 l+ s  E  h; t$ V这才是炎黄时期对这种“炁(当时以易为主)”的解读,夏商的“卜”所要感知的力量。毕竟谁会通过占-卜和祭祀去感知明天太阳几点升起呢?而到文王时完善了的“筮”,在经历千年的历史演变,随着对“道”的规律掌握的日趋完善,人们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通过已知来战胜未知)。$ V: V! G1 r0 u& U' T6 U: K# i7 T
无论从官职设立上,还是从生产生活需求上,“冥”的力量逐渐被淡忘,但是在民间依然零星存在,成为了“某种神秘”的代名词。: w0 K% b# @$ `! I
而这来自“幽冥”的“神”也在宗教和小说的演义中,成为了一个个泥胎雕塑。终归,在历史文化中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m2 x$ I: E$ J+ U
然而这神从来没有被战胜,他一直存在。! m/ b9 l9 a9 k: ?1 L8 {9 e
% s: S7 |) \" B/ P
鹿山玄谈:人人都有神性,你的神性是怎么消失的-6.jpg , @2 n5 d$ a. i
神到底是什么?1 P. A' u3 v5 q
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所以说“申”、“电”、“神”是同一个来源,从甲骨文的演变来看,神最开始的形为“闪电”。
1 h, T$ r/ H9 j; g; |; {6 O为什么不可知,在上文已有论断;这种神不是不可知,而是无法尽知,因为互为因果,只能不测而测(即推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而顺从结果)。
: G6 @! J$ y- d4 b6 z) P! U* t《史记·乐书》: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_0 O$ l3 T1 n+ A8 F' o0 m0 t, u
其实这里说的非常明白,礼乐(秩序和制度的道)为明,神(神秘和不可完全预知)为暗,也就是礼乐是人间的道,在明;而鬼神是幽冥的“道”,在暗。. f5 |4 w' Q. T2 A" e  D
而这闪电的力量在幽冥之中是什么?3 l; W% _$ g, h2 d; k
是划破这种黑暗,是化黑暗为光明,是化未知为已知,化腐朽为神奇。
" U3 _6 }. A# v5 I% O! K1 w我们的神话中有我们的神,西方神话有西方的神,印度的的神话中有印度的神。可以这么说整个地球的“神”数不胜数,难道人类分为二百多个国家地区,神也按照国家地区分?5 L! N# `: [1 ^1 T# j1 N' F" l
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正的神,而是文化中的神。5 O' J( D, v: E; w$ Y0 W' L# A
我们有日月之神,别的地方也有;我们有掌管雷电的神,别的地方都有。所以,神就是这日月背后的能量,是这雷电背后的能量,是这山川大海背后的能量。
6 m1 M! x" r! t神,即能量,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能量。在人的身体中,你的精神,就是带你不断“冲气以为和”的能量。7 a2 {" N# Q! m
当你的能量能够不测而测,能够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时,你就是“神”,所行即「神迹」。* X( k' z; Y* w# V* A
所以有的地方很有灵性,能够让人感到放松或者不一样的感觉(冲气以为和),这就是“神迹”。有的人在竞技比赛中,能够有出其不意的“神来之笔”(不测而测),就是“神迹”。
, w, x& b4 j& ?2 z人人皆有“神性”,你就是自己的“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3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3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