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阅读《土地革命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系列时,前后对比书中的“大事记”和“国民党方面有关资料”两节,就感到土地革命时期很多起义的细节,在编修官史时被“春秋笔法”了。/ \4 Q; N3 f+ K& Q+ D
例如1929年1月的奉贤县庄行起义,在“大事记”1929年部分,这场起义只寥寥数语便带过:那年1月21日,革命者发动农民,和游击队一起起来暴动,第二天被国民党大批军警镇压,起义首领纷纷遭到捕杀。这场起义就和土地革命初期“左”的方针下大多数起义一样,失败了。
% R7 W. V2 B# B* k( `& B4 r- |$ j' p5 q! D
* ]5 t( C1 ~. f1 L. `: _
可当我们翻看后段的“国民党方面有关资料”时(其实是当时《申报》的报道,作为今天近代史研究极为重要的材料来源,《申报》实在不该被算作“国民党方面”的报道)就能看到更多这场起义的细节:
R( q1 i7 d' q# e. B6 Y被发动起来的农民们好像戏中人,头戴形似武松帽的“便帽”,颈佩红色面巾,冲至警局放火劫械,再与国民党警队在东市戏台交火,双方相持近一小时均未能取胜,于是革命者使重磅炸弹,炸塌戏台,警队于是四散。4 C2 P& d2 |# z8 w1 y( ]5 J/ S$ i% E
接着,起义者又使火油炸药放火烧屋,焚烧大小店铺八百有余。直至当天夜晚十二点,奉贤之国民党军警仍未能打垮起义队伍,县警队更在打空子弹后“转攻为守”不再行动,坐视起义队伍来去自如。于是凌晨时分,起义队伍在秋水庄后门掌号点名,高唱得胜歌,潇洒离去。/ e6 |6 N& \7 E3 A8 k, K
队伍中也并非没有牺牲者,依《申报》报道,死者有“二十余人”,但“均由其同党负逃无踪”(这数字怕是警队的虚报,专给记者讲的)能找到的尸体只有五具,其中有一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肩挑浆糊,手拿海报,是个宣传员的角色,却在混战中被一颗子弹击中牺牲。国民党方面呢,还有一十七岁的青少年,跟着中队长老子“督队”,也在混战中被打中,只是脚踝中弹,落下了残疾,好过那位二十岁的宣传员。一鲜活生命就此消逝,一年轻人终生成了跛子,令人唏嘘。$ C5 v8 ^0 Z7 @3 G3 ]! N
8 [& M) ~6 l% ] K6 H0 J4 j6 P5 D
+ K% F, U, ]' |* C+ _. v" T4 X
这些事迹,可谓是“鲜活的历史”,起义者们、农民们,戴着武松帽、红巾,冲入富商云集的庄行,像梁山好汉一般放火焚烧地契、房屋——您不要以为这是“左”倾导致的,领导这次起义的主要人员都是农民出身,不是之前的年轻知识分子。# X/ I$ e6 t) J+ L* [
由于此前的“白色恐怖”、逼缴租税,当地一般农民和负债农民被弄得怨声载道,这次起义,就是这些“农民同志”们提出来的,表示不光要今年“不完租不还债”,更要一鼓作气,把城里的“城贵”们杀尽、烧尽,以“永远不完租不还债”(这倒是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均田免粮之梦想了)
0 m$ g8 G/ Q# y' x$ ~, e5 L# u/ C
5 B1 A" I# u) R) L2 L3 \, p
0 W5 d# v7 ~! N2 g8 e《中共奉贤县委关于庄行起义情况给松浦特委的报告》1929年2月- i: Z2 N3 a3 U" B, S
( O9 L( f4 r6 t! {" t也正是由于事前策划时,农民中这股 “均田免粮”的思想占了上风,到起义时,队伍打垮了庄行镇的反动队伍,接着便开始放火烧契,又怕不能烧完,直接用上洋油,致使火势蔓延不可扑灭,形成《申报》报道中“八百余大小店铺,均付之一炬”的场面。
! ?. \+ p. Z5 }6 P' ^' Y但是,在奉贤县委的报告中,年轻的革命者们仍表示,这次的起义是“群众的要求”,之所以形成之前瞿秋白“左”倾时期那样的、盲动的“烧杀主义”,都是由于革命组织者自身工作不到位导致的,错误不在群众,而在组织。对此,他们是“赤裸裸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 O. A) m+ ~* ]7 M* t% q: Q6 f- H, q# P) `. a
6 p- U1 S( I, N7 b# b6 r8 \: F/ `7 C; v
同上
$ C) [2 Z* p9 j; W+ R0 y/ _$ L7 v R! r
可是呢,在“大事记”中呢,以上这些只字未见。在“概述”一栏,却只写起义队伍焚烧地契、债票,对焚烧房屋之事只字不提。事后奉贤县委的报告,及其中的反省反思,也不见丁点。
' ~" f1 o+ A& |8 R1 K$ q/ z
2 h1 u% h# ~3 }
2 \$ x$ {4 _0 i. y0 Y" |+ k这样的记述方式,我想是不妥当的。
5 Z5 s" P. a9 i( s1 }今天知乎上有个问题,说“如何区分真左假左”,我想,当时奉贤县的革命者们的这副态度,就是“真左”该有的——他们不会抱怨什么“xx亿总保守”,也不会把责任推卸给“流氓无产者”,如果没有群众中反抗压迫的热情,革命的组织者们是组织不起起义、暴动的,也正因如此,年轻的革命人们大方的将责任揽到了自己头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中会有错误的、极端的情绪和行动,但这不该怪他们!
3 Q3 L$ ~9 u0 ]6 d) h( p% [; J这样的精神,是极其宝贵的一种精神。它正告诉今天的我们,年轻的革命者是怎样的人,告诉了我们,年轻的革命者们是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是尊重群众、理解群众的人。不会和今天一些家伙一样,把现实的困难统统怪罪到“老百姓不懂事”、“不肯脱xx”上。
5 |, v% {) j8 I, L( Q, s在我看来,这样的事迹不该被埋没,恰恰相反,应当多宣扬出来。这才叫革命者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