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书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笔法的例子?

[复制链接]
查看4225 | 回复5 | 2023-9-25 08: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 @凯常 大神的回答  有哪些看似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历史事件,实际上则更多地是一场悲剧? - 凯常的回答   觉得说的很有意思,史书上还有哪些这样的类似的例子呢
郁风荷港风o | 2023-9-25 17: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阅读《土地革命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系列时,前后对比书中的“大事记”和“国民党方面有关资料”两节,就感到土地革命时期很多起义的细节,在编修官史时被“春秋笔法”了。/ \4 Q; N3 f+ K& Q+ D
例如1929年1月的奉贤县庄行起义,在“大事记”1929年部分,这场起义只寥寥数语便带过:那年1月21日,革命者发动农民,和游击队一起起来暴动,第二天被国民党大批军警镇压,起义首领纷纷遭到捕杀。这场起义就和土地革命初期“左”的方针下大多数起义一样,失败了。
% R7 W. V2 B# B* k( `& B4 r- |$ j' p5 q! D
在史书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笔法的例子?-1.jpg * ]5 t( C1 ~. f1 L. `: _
可当我们翻看后段的“国民党方面有关资料”时(其实是当时《申报》的报道,作为今天近代史研究极为重要的材料来源,《申报》实在不该被算作“国民党方面”的报道)就能看到更多这场起义的细节:
  R( q1 i7 d' q# e. B6 Y被发动起来的农民们好像戏中人,头戴形似武松帽的“便帽”,颈佩红色面巾,冲至警局放火劫械,再与国民党警队在东市戏台交火,双方相持近一小时均未能取胜,于是革命者使重磅炸弹,炸塌戏台,警队于是四散。4 C2 P& d2 |# z8 w1 y( ]5 J/ S$ i% E
接着,起义者又使火油炸药放火烧屋,焚烧大小店铺八百有余。直至当天夜晚十二点,奉贤之国民党军警仍未能打垮起义队伍,县警队更在打空子弹后“转攻为守”不再行动,坐视起义队伍来去自如。于是凌晨时分,起义队伍在秋水庄后门掌号点名,高唱得胜歌,潇洒离去。/ e6 |6 N& \7 E3 A8 k, K
队伍中也并非没有牺牲者,依《申报》报道,死者有“二十余人”,但“均由其同党负逃无踪”(这数字怕是警队的虚报,专给记者讲的)能找到的尸体只有五具,其中有一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肩挑浆糊,手拿海报,是个宣传员的角色,却在混战中被一颗子弹击中牺牲。国民党方面呢,还有一十七岁的青少年,跟着中队长老子“督队”,也在混战中被打中,只是脚踝中弹,落下了残疾,好过那位二十岁的宣传员。一鲜活生命就此消逝,一年轻人终生成了跛子,令人唏嘘。$ C5 v8 ^0 Z7 @3 G3 ]! N
8 [& M) ~6 l% ]  K6 H0 J4 j6 P5 D
在史书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笔法的例子?-2.jpg + K% F, U, ]' |* C+ _. v" T4 X
这些事迹,可谓是“鲜活的历史”,起义者们、农民们,戴着武松帽、红巾,冲入富商云集的庄行,像梁山好汉一般放火焚烧地契、房屋——您不要以为这是“左”倾导致的,领导这次起义的主要人员都是农民出身,不是之前的年轻知识分子。# X/ I$ e6 t) J+ L* [
由于此前的“白色恐怖”、逼缴租税,当地一般农民和负债农民被弄得怨声载道,这次起义,就是这些“农民同志”们提出来的,表示不光要今年“不完租不还债”,更要一鼓作气,把城里的“城贵”们杀尽、烧尽,以“永远不完租不还债”(这倒是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均田免粮之梦想了)
0 m$ g8 G/ Q# y' x$ ~, e5 L# u/ C
在史书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笔法的例子?-3.jpg
5 B1 A" I# u) R) L2 L3 \, p
0 W5 d# v7 ~! N2 g8 e《中共奉贤县委关于庄行起义情况给松浦特委的报告》1929年2月- i: Z2 N3 a3 U" B, S

( O9 L( f4 r6 t! {" t也正是由于事前策划时,农民中这股 “均田免粮”的思想占了上风,到起义时,队伍打垮了庄行镇的反动队伍,接着便开始放火烧契,又怕不能烧完,直接用上洋油,致使火势蔓延不可扑灭,形成《申报》报道中“八百余大小店铺,均付之一炬”的场面。
! ?. \+ p. Z5 }6 P' ^' Y但是,在奉贤县委的报告中,年轻的革命者们仍表示,这次的起义是“群众的要求”,之所以形成之前瞿秋白“左”倾时期那样的、盲动的“烧杀主义”,都是由于革命组织者自身工作不到位导致的,错误不在群众,而在组织。对此,他们是“赤裸裸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 O. A) m+ ~* ]7 M* t% q: Q6 f- H, q# P) `. a
在史书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笔法的例子?-4.jpg
6 p- U1 S( I, N7 b# b6 r8 \: F/ `7 C; v
同上
$ C) [2 Z* p9 j; W+ R0 y/ _$ L7 v  R! r
可是呢,在“大事记”中呢,以上这些只字未见。在“概述”一栏,却只写起义队伍焚烧地契、债票,对焚烧房屋之事只字不提。事后奉贤县委的报告,及其中的反省反思,也不见丁点。
' ~" f1 o+ A& |8 R1 K$ q/ z
2 h1 u% h# ~3 } 在史书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笔法的例子?-5.jpg
2 \$ x$ {4 _0 i. y0 Y" |+ k这样的记述方式,我想是不妥当的。
5 Z5 s" P. a9 i( s1 }今天知乎上有个问题,说“如何区分真左假左”,我想,当时奉贤县的革命者们的这副态度,就是“真左”该有的——他们不会抱怨什么“xx亿总保守”,也不会把责任推卸给“流氓无产者”,如果没有群众中反抗压迫的热情,革命的组织者们是组织不起起义、暴动的,也正因如此,年轻的革命人们大方的将责任揽到了自己头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中会有错误的、极端的情绪和行动,但这不该怪他们!
3 Q3 L$ ~9 u0 ]6 d) h( p% [; J这样的精神,是极其宝贵的一种精神。它正告诉今天的我们,年轻的革命者是怎样的人,告诉了我们,年轻的革命者们是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是尊重群众、理解群众的人。不会和今天一些家伙一样,把现实的困难统统怪罪到“老百姓不懂事”、“不肯脱xx”上。
5 |, v% {) j8 I, L( Q, s在我看来,这样的事迹不该被埋没,恰恰相反,应当多宣扬出来。这才叫革命者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细明家由 | 2023-9-26 0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子国变现在往往叫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说的是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可正如四天王有五个、五大佬有六个一样,八国联军也不光是八国,因为当时英国满世界摇人,什么印度澳大利亚都来了,以至于当时不少国人以为是九国联军,后来李鸿章跟人谈判的时候,对面是八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这么十一国,最后赔款的时候又加了葡萄牙、挪威、瑞典。3 O/ y6 x0 S9 }4 ^! r
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西泥沽村南一公里处,有个孟恩远墓。孟恩远,前清的吉林巡防督办,民国初年吉林护军使,北洋惠威将军、吉林督军,后来和张作霖争权失败,回天津闲住,1933年病逝天津。他死后有个庞大的墓园,还立有一座神道碑,碑上有记述其生平的《吉林督军天津孟公神道碑》。) k3 [/ Y) s7 B
就在这篇碑文里,提及孟恩远在1900年的表现,介绍大背景时有一句叫:. \. X! H, v9 H* V% f5 g: v+ V. D
九国军游弋近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爱与仇恨笆 | 2023-9-26 1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1.息隐王李建成的墓志,极其简短,仿佛生下来就直接死了。
/ \8 K+ {& v, N8 N) T6 g  i
《大唐故息隐王墓志》
/ [' g- Q+ R' O, G; A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 d6 W9 K! m) ]" U0 t 在史书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笔法的例子?-1.jpg
. W6 K: N. v" j
1 G7 ?6 P7 _' I图为李建成墓志,2020年旅行期间拍摄于西安博物院
2 S( Z- V' j$ M6 F* P1 J) [1 g2 w3 v1 @- k. a% Y; F
2.李建成的后嗣记载。
: k* l9 W# _4 N

    ' m" p0 [2 ?( U5 {
  •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在世诸子,以自己的儿子李福为李建成后嗣。后来,恢复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 H+ ?  v- B% O' n
建成死时年三十八。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巨鹿王承义并坐诛。太宗即位,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以礼改葬。葬日,太宗于宜秋门哭之甚哀,仍以皇子赵王福为建成嗣。十六年五月,又追赠皇太子,谥仍依旧。

, U+ k* z" I4 X# ]* k6 o* x, L" P; P

    5 f* E, c2 |: p: G# ]
  • 《旧唐书》记载,李福在贞观十三年受封赵王,出继李建成为嗣。然而李福的传记列在李世民诸子里。# E& z6 s" S: E/ p
赵王福,太宗第十三子也。贞观十三年受封,出后隐太子建成。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二十三年,加右卫大将军,累授梁州都督。咸亨元年薨,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中兴初,封蒋王恽孙思顺为嗣赵王。
1 V* `- ~& w" ^; V8 J

    % W! [$ ?2 X; f" T
  • 《全唐文》收录张嘉贞(活跃于武曌至李隆基统治时期)所作《赵州瘿陶令李怀仁德政碑》,里面却提到李怀仁在贞观元年出继李建成为嗣,而李怀仁在两部《唐书》皆无传。
    * F( Q: \! J" n( W/ \+ I, j2 ~% r/ V
贞观元年,承隐太子为息,其后降封陈留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
3.李怀仁的生父李博乂,在《旧唐书》里就是个二世祖形象。9 ?7 o2 V9 E6 ?- q, K
陇西王博乂,高祖兄子也。高祖长兄曰澄,次曰湛,次曰洪,并早卒。武德初,追封澄为梁王,湛为蜀王,洪为郑王。澄、洪并无后,博乂即湛第二子也。武德元年受封。高祖时,历宗正卿、礼部尚书,加特进。博乂有妓妾数百人,皆衣罗绮,食必粱肉,朝夕纟玄歌自娱,骄侈无比。与其弟渤海王奉慈俱为高祖所鄙,帝谓曰:“我怨仇有善,犹擢以不次,况于亲戚而不委任?闻汝等唯昵近小人,好为不轨,先王坟典,不闻习学。今赐绢二百匹,可各买经史习读,务为善事。”咸亨二年薨,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曰恭。奉慈,武德初,封渤海王。显庆中,累迁原州都督,薨,谥曰敬。
然而《赵州瘿陶令李怀仁德政碑》里的李博乂,又是截然不同的画风。
( f0 O) J! m1 P! T9 J7 z
父义,持节丹松商恒四州长史使持节都督丹州松州商州恒州等州诸军事恒州刺史,征拜宗正卿,转左骁卫大将军上柱国陇西郡公,英姿凤峙,逸概鸿骞,行不恒物,言必以信,出总六条,入参九棘,戎机斯要,载奉钩陈,忠肃之诚,见称循警。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赵州瘿陶县在河北,曾是窦建德的领地。
& _, h/ Z- i4 j) K% |5 u' B4.与陇西王李博乂同在一卷传记的,还有谋反被杀的庐江王李瑗。李瑗的传记同样很不正常,不仅和自己的仇人王君廓合传,而且自身的相关篇幅几乎全部都在讲李建成死后、李瑗谋反不成的过程,仿佛一生就没有其它特别重要的事件。: F: |; f) j, M0 q: Y
庐江王瑗,高祖从父兄子也。父哲,隋柱国、备身将军,追封济南王。瑗,武德元年历信州总管,封庐江王。九年,累迁幽州大都督。朝廷以瑗懦曌,非边将才,遣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助典兵事。君廓故尝为盗,勇力绝人,瑗倚仗之,许结婚姻,以布心腹。时隐太子建成将有异图,外结于瑗。及建成诛死,遣通事舍人崔敦礼召瑗入朝,瑗有惧色。君廓素险薄,欲因事陷之以为己功,遂绐瑗曰:“京都有变,事未可知。大王国之懿亲,受委作镇,宁得拥兵数万而从一使召耶!且闻赵郡王先以被拘,太子、齐王又言若此,大王今去,能自保乎?”相与共泣。瑗乃囚敦礼,举兵反。召北齐州刺史王诜,将与计事,兵曹参军王利涉说瑗曰:“王不奉诏而擅发兵,此为反矣。须改易法度,以权宜应变,先定众心。今诸州刺史或有逆命,王征兵不集,何以保全?”瑗曰:“若之何?”利涉曰:“山东之地,先从窦建德,酋豪首领,皆是伪官,今并黜之,退居匹庶,此人思乱,若旱苗之望雨。王宜发使复其旧职,各于所在遣募本兵,诸州倘有不从,即委随便诛戮。此计若行,河北之地可呼吸而定也。然后分遣王诜北连突厥,道自太原,南临蒲、绛;大王整驾亲诣洛阳,西入潼关。两军合势,不盈旬月,天下定矣。”瑗从之。瑗以内外机悉付君廓。利涉以君廓多翻覆,又说瑗委兵于王诜而除君廓,瑗不能决。君廓知之,驰斩诜,持首告其众曰:“李瑗与王诜共反,禁锢敕使,擅追兵集。今王诜已斩,独李瑗在,无能为也。汝若从之,终亦族灭;从我取之,立得富贵。祸福如是,意欲何从?”众曰:“皆愿讨贼。”君廓领其麾下登城西面,瑗未之觉。君廓自领千馀人先往狱中出敦礼,瑗始知之,遽率数百人披甲,才出至门外,与君廓相遇。君廓谓其众曰:“李瑗作逆误人,何忽从之,自取涂炭?”众皆倒戈,一时溃走。瑗块然独存,谓君廓曰:“小人卖我以自媚,汝行当自及矣。”君廓擒瑗,缢杀之,年四十一,传首京师,绝其属籍。
9 P9 q0 E) N) h; d# u君廓,并州石艾人也。少亡命为群盗,聚徒千馀人,转掠长平,进逼夏县。李密遣使召之,遂投于密。寻又率众归国,历迁右武卫将军,累封彭国公。从平刘黑闼,令镇幽州。会突厥入寇,君廓邀击破之,俘斩二千馀人,获马五千匹。高祖大悦,征入朝,赐以御马,令于殿庭乘之而出,因谓侍臣曰:“吾闻蔺相如叱秦皇,目皆出血。君廓往击窦建德,将出战,李靖遏之,君廓发愤大呼,目及鼻耳一时流血。此之壮气,何谢古人,不可以常例赏之。”复赐锦袍金带,还镇幽州。寻以诛瑗功,拜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以瑗家口赐之,加左光禄大夫,赐物千段,食实封千三百户。在职多纵逸,长史李玄道数以朝宪胁之,惧为所奏,殊不自安。后追入朝,行至渭南,杀驿史而遁。将奔突厥,为野人所杀,追削其封邑。
同在一卷传记的其他宗王(永安王李孝基、淮安王李神通、襄邑王李神符、长平王李叔良、襄武王李琛、河间王李孝恭、淮阳王李道玄、江夏王李道宗),履历则相对详细许多。/ z4 g  d' u, b9 v$ m
5.《旧唐书》记载,窦建德在救援王世充时冒进被俘、解送长安处死,李唐由此平定河北。但是窦建德传记的文末留了个小尾巴。- I% E( A8 c' v! R3 h
其年,刘黑闼复盗据山东。
刘黑闼两度占据河北反抗李唐,其传记里则解释了河北降而复叛的因由。" J2 Q, ~8 v* w% o5 ~3 b/ [
会高祖征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将赴长安,愿等相与谋曰:“王世充以洛阳降,其下骁将公卿、单雄信之徒皆被夷灭,我辈若至长安,必无保全之理。且夏王往日擒获淮安王,全其性命,遣送还之。唐家今得夏王,即加杀害,我辈残命,若不起兵报仇,实亦耻见天下人物。”于是相率复谋反叛。
李瑗的传记提及武德、贞观之交欲起兵时,手下的兵曹参军王利涉仍然提到应当利用窦建德旧部以实现控制河北,说明河北人心不服。7 F6 W# X+ @. ^; v" I1 v3 c
“山东之地,先从窦建德,酋豪首领,皆是伪官,今并黜之,退居匹庶,此人思乱,若旱苗之望雨。王宜发使复其旧职,各于所在遣募本兵,诸州倘有不从,即委随便诛戮。此计若行,河北之地可呼吸而定也。”
史书之外,又有《全唐文》收录魏州书佐殷侔创作的祭文《窦建德碑》,碑中在李唐天命观的前提下,对窦建德进行赞颂、以其生前自称的夏王号尊称,而当时正是唐文宗李昂太和三年(829),距离窦建德被俘处死已超过两世纪的岁月。
( d( n# |/ n( p# R4 G. `0 x
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命归圣人。于是元黄之祸成,霸图之业废矣。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以耕崛兴,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创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已,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或以建德方项羽之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迹其英分雄分,指盼备显,庶几孙长沙流亚乎。唯天有所勿属,唯命有所独归,故使失计于救邻,致败于临敌。云散雨覆,亡也忽然。嗟夫!此亦莫之为而为者欤。向令运未有统,时仍割分,则太宗龙行乎中原,建德虎视于河北,相持相支,胜负岂须臾辨哉。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圣唐太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感豪杰之兴奋,吊经营之勿终,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陨。激于其文,遂碑。
6.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出身的张发奎等干部主持编纂了《第四军纪实》。此作在百度贴吧仅有目录页分享,然而仅仅是目录页就可谓是选择性使用素材+文字游戏的极致体现。
5 ~" S( x! T4 O6 w) }% i
    5 V( F3 b2 I* @+ j0 Z  h8 H: J. l
  • 第四军主要人物的姓名和照片,刻意抹去敌对的李济深(军长)、陈济棠(第十一师师长→军长)、陈铭枢(第十师师长)、徐景唐(第十三师师长,任职期间部队挂靠第四军)及其系统相应干部。
    2 U- A) g- z; r9 l" t
  • 为讨好蒋中正,刻意忽略蒋中正摧残第四军的事实,将蒋列名附照。1 E. l( m+ v$ F1 a2 B$ e2 H
  • 衔恨共产党南昌起义拉走其部队,称作“叶(挺)贺(龙)叛变”。
    - x5 @. R8 ?6 Y4 g/ f0 i- x- \0 g
  • 洗白自己以追剿共产党为名南返广东、武力夺取广东地盘驱逐李济深、广州起义源于自己系统内部的事实,美其名曰“第一次护党”;洗白自己和蒋中正翻脸、转头和曾经的敌人新桂系合作的事实,美其名曰“第二次护党”。* M" C* a0 A) a. d6 m% d- n
  • 张黄事变失败后,张发奎系统被迫取道东江逃离广东,期间遭到黄绍竑(15A)、陈济棠(11D)、陈铭枢(11A)、钱大钧(32A)的合力报复。此事在书中被冠以“三期北伐”名义,显得自身损失惨重责任全在桂系和李济深,抢占道义制高点。4 Q- W; \) r  x% n7 |
  • 陈济棠和新桂系和解后,张发奎系统成为多余的存在,最终北上投蒋,美其名曰“援黑离桂”(当时已是九一八之后)。
    6 R$ l& ^; q; l" w5 D% c$ f; V* E% {
【图片】民国军事史资料连载系列之第四军纪实【粤军吧】_百度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想长大长长儋 | 2023-9-26 16: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深受《左传》笔法影响,多有传承。下举一例有关桑弘羊的记述。; ?1 \8 b0 E' f
当时,正遇全国大旱,汉武帝以之为天谴,于是求诸臣工进言得失,盼能通过善政乞求上天降雨。( X8 a2 k. a0 j
于是当初放弃了全部家产捐助给朝廷的一个人进言了,这人叫卜式。1 c3 {' @' x% q& H; \( D7 C4 o! r
原文:“卜式曰:‘县官(官府)当食租衣税而已,今桑弘羊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 K1 v$ Z. V6 S, M2 F! u
译文:“卜式说:‘官府应当只取租税为财政收入,今桑弘羊却叫官吏坐在市场里卖东西赚取利润,活煮了他,天才下雨!’”5 w9 r5 _2 h5 N
汉书在记载完卜式的进言后,绝笔不提汉武帝的反应,既不用“留中”、“不报”等常用语,也没有“上怒,不愠”或“上喜,深然之”的惯用辞,
, ]/ U( V. s1 \$ i  X而是以另一句话作转折:“久之,拜弘羊御史大夫”(久之,封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 v1 w/ L/ s, t( _御史大夫在西汉武帝朝可不是等闲职位,这个职位当时位列三公之一,与丞相、太尉并列,是西汉朝三把交椅之一。
7 I; z2 t; W- @5 m4 |/ B# \整个事件的记录过程,串在一起就是:
9 U/ l7 J# I( r$ E0 v9 O4 P卜式向武帝进言官家与民争利是不对的,应当烹杀桑弘羊以解天谴,而武帝却给弘羊升了大官。
) H5 r3 i1 t5 i$ P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武帝不好当面表态,但事后用升官这个行动表达了对桑弘羊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卜式“腐朽的”儒家说教的轻蔑。从而作者不露痕迹地讽刺了汉武帝贪婪和重用赋敛之臣。
, S8 h* S( n3 k3 B9 N& w( [+ ~春秋笔法在上面这段看似简单明了的记述里悄然登场了,真正的玄妙在“久之”二字上。
+ \/ I" y0 i+ U. A: L2 o/ n这个“久之”容易给读者一种感觉,以为多不过几个月,一年,最多两年吧。0 x' K- E9 U; {; s; f; W
可翻阅史料我们才能发现:卜式说这话的时间在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而桑弘羊官拜御史大夫却是在后元二年,即公元前87年,4 y5 {3 j* S0 ], @" L5 V; U
这一个“久之”,竟然是漫长的23年!% E! y" p  K! J2 W! ]  p0 I4 `
现代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说法,叫“谬误归因”,是指人在心理上很容易把在时间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下意识地判定为因果关系,
4 n" T0 ~3 ]& n" C这个时间间隔越短,人们越相信其中的因果关系,但如果时间间隔太久,反而会更坚定地认为两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U5 l! x5 S; q  [$ l: d& E+ D
汉书的作者深得春秋笔法的真传,把心理学发挥到了极致,; u6 D+ h# G# ^) x
如果他说:“二十余年后,武帝拜弘羊御史大夫”,谁还会觉得这两件事间有关联?甚至会觉得作者的记述非常突兀,文笔都实在是不通之极。7 j2 Y# _+ d8 d, Y8 N1 T2 ]
擅长春秋笔法的作家,更像是一位把心理学实践到了极致的魔术师,高超的写作和演讲艺术之所以能影响人,靠得就是类似的心理操纵手法。这不是笔法,这是春秋魔法。
# G8 B# S' N- |/ L) M/ q: w) x春秋笔法就这样?没了?还没结束呢,下面高潮来了:
% X: f. y8 [2 [. m# z& t  y还是接上文,文字陡然一转:“昭帝即位”,. H, W4 \. g" W5 |
闻出味道来了,武帝死了,新帝即位,这语气一般都是要拨乱反正吧?$ L& _8 }' w6 d6 U  ?* m) W1 M
果然,来了,接着就是:“(昭帝)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勿与天下争利。”
7 N. ^8 T! c) W  k  n(于是问诸臣:人民的疾苦都有哪些啊?如何教化百姓啊?大臣们都说:“真让我们说,我们就想请个愿:盐铁酒这三样不要再搞垄断官营了,也别再任命官员搞贸易公司了,不要与民间老百姓去争着挣钱”),
: x7 c' D2 f3 Y. s$ Y9 b: n作者没提是哪个大臣说的这话,说了就能查证,所以不能提,只能说“大家说”,
$ A" y: m5 v! i这本身就是春秋笔法之一,明明是作者想说的话,一定要叫别人来讲,如此才显得公允。
/ T( |- ]. A7 H- z7 j这也是左传习用的办法,动辄“君子曰”,其实就是“左氏曰”,唐宋八大家多传承了这个笔法,特别喜欢用他人之口寄言,什么卖油翁曰、卖柑者言,捕蛇者说,都是拿来背锅的,
. G, M1 x) V3 N! W& q. S犹如今人说:“我有个朋友想问下”,其实就是他自己要问,又犹如今人说:“家长们异口同声都说好,99.8%的人都说棒棒哒”,其实还是他自己一个人在说。
! Q1 v( o& ]3 h3 p! H* @1 G+ o你看,低段位的春秋笔法我们今天连老百姓日常都在用,只是自己不知道来源罢了。下面来点儿高级段位的。
3 [* w+ J5 w6 j! f9 C# R3 y好了,现在都已经“大家都说”了,这个铺垫已经很明确了,大结局来了,这是要拨乱反正了。$ J6 b# U; x: W% D1 l( T) n
可我就不! 2 R5 q# g3 c3 E6 l& d( G- _
作者再一转:“乃罢酒酤,宣、元、成、哀、平五世,无所变改”(于是废除了酒业专营,此后五代皇帝再无变更)。
" y# ?: `2 r3 p+ I仔细看就容易发现:热火朝天地铺陈了半天,结果只废除了一个酒业专营,其它的盐、铁和官营内贸,还是依旧,而且五代皇帝都没有去改它。2 A& }# u" o  b) W# A+ w  x5 t" [
假如作者这里用另一个常用字:“只”罢酒酤,或“但”罢酒酤,这话就说得太直白,作者的不满情绪隐隐然跃于纸上。# C3 _1 W) x; Q" U8 I2 x
作者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于是改用一个“乃”字(表示:于是就)。9 c' }, |3 Z: y7 W
而最后一个“无所变改”又是一处作者故意留下的含糊措辞,变改什么呢?
) _& G8 T/ J' K# A$ n是没有变改昭帝这一命令呢?还是没有变改那余下的几项专营制度呢?
0 U1 A  f* @) `! d- B: D+ I作者故意在这里让读者自己去解读。我们把这句话译成下面两行对比:- l) H. m1 Z: K3 v; I: W1 f) z+ v
“...请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勿与天下争利,但是只废除了酒业专营,其后五任皇帝再没改动过其余几项官营制度”,; @5 J- p, v* ]
这话说出来,作者的牢骚和批判态度就暴露出来了。8 V: Y3 M) u9 t/ ?+ w
“...请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勿与天下争利,于是便废除了酒业专营,其后五任皇帝再也没有变更过这个事情”。- p1 I% c+ q; G/ l$ t7 ]4 b
这就把作者的态度全部隐藏起来了,任由读者去“自由地”感受和评判。
$ h# ]$ L6 h9 L# L$ r但是作者已经作了引导和心理暗示,他故意引导人得出一个结论:
. O& O( B! h+ o" _* T9 j5 L. ?* ^“汉武帝与民争利,其后六世不能改易,遗毒千年”。
' H  u% H2 }! ^9 n5 ^+ i/ L+ ]心理学上有句话:只有让一个人相信某个观点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他才会真正接受这个观点。
( p& \1 r, }6 o9 `1 K春秋笔法有一个核心魔法用的就是这个道理,它从不会直接和读者说:“这个东西好伟大!”或者“这个东西好丑恶!”,它只会平铺直述,不会用哪怕一个字表明作者的态度,只是让读者自己品味、发现、推导,: X# o' f/ j/ C  \$ w$ Q6 h! E' u
当然读者最后品出来的味道,往往都是作者用春秋魔法让你“品”到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明上河2017 | 2023-9-26 19: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春秋笔法」,那当然要从《春秋》中找咯~~
9 I' P  U4 {8 y, r% b2 h2 x7 i1 ?「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汉武帝詔
0 R) r5 a& h7 L- n  M「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公羊传·庄公四年》
5 j8 _( _( w' x9 p6 S3 K2 O% ?: K: z5 R    在「庄公四年」这一年里,《春秋》上写了六个字:「纪侯大去其国」。「大去」是什么意思?《公羊传》做了详细的解释:# A+ m1 W8 s: A& y5 A" Y4 k1 g
纪侯大去其国。大去者何?灭也。$ D9 n0 T: n* w  E
孰灭之?齐灭之。
1 ^3 s) i) V4 |. o4 Z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
2 F8 I( K2 D  V$ ~( q$ c何贤乎襄公?复仇也。
& M# z- E2 j% `7 j8 }何仇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
2 V' }, Z; B8 v* X7 {$ h6 i尽者何?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 n7 S: [; g2 y2 M0 @7 t
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0 X2 i- P! k$ g& o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大致意思就是:& Y  g/ p9 U5 A8 i& p8 s
「纪侯大去其国」。这是什么意思?——是说纪国被灭国了。
+ W$ A! [3 l4 f. M$ w  {谁灭的?——齐国灭的。( S+ y: j5 T* H7 o! m% f2 l, b1 I0 y" u2 z
为什么不直接说被齐国灭了呢?——因为是为齐襄公隐讳。《春秋》为贤者讳。, d, y' ]! j5 |( V. Y, G. Y
为什么说襄公是贤者?——因为这是一场复仇之战。8 \5 ]6 h; @8 |# K
什么仇?——是齐国的远祖之仇。当年齐哀公被周王烹杀,是因为纪侯的谗言。8 y! w3 j3 D% a: ^' g0 q7 K
远祖是多少世的远祖呢?——九世。9 W" z& ]/ V4 i! J, V0 O. T  x
难道九世的仇还可以复仇吗?——国仇的话,别说九世,一百世都可以复仇。" m( L8 E/ k3 A& X/ j
    以前读《左转》的时候,只知道齐襄公与亲妹妹乱伦,还派个大力士把妹夫鲁桓公给放胳肢窝下夹死了。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干(gàn)妹妹、杀妹夫、搞得他死后齐国大乱的混蛋,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复仇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6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