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个回答,总感觉这里面没有人做过北美ap,视角多少有些缺失。1 p! O% `! x# L/ N. }/ k1 D
这边不禁友情提醒一下:& L. C% I) p" Z3 `
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美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7 X8 e% {; ?* c6 y
, P3 C7 ?. _. R7 y% p
而且即使你在中国读的博,只要多认识一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即使周围人没有文化差异性,但也有年龄和阅历差异性。也就是说,除了大部分本科研究生一路读到博士的学生之外,还有不少工作了很多年回来读博士的。而这些不同年龄段的博士在研究课题时,视角和思维的差异性是巨大的。
& }4 ~7 X" ~1 @* @5 M" B% Y" s8 v# ~而北美博士群体的差异性相比国内会再一次放大。因为它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各国情差异巨大。' b8 Z) L( @, R' ]
# e( y5 c- V7 K' R我带的第一个博士,就是一个有8年工作经验的芬兰人。相比一般一路读书的孩子,他的特点也比较明显:( L6 ]$ E+ p h# l+ h& y2 O
1.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已经比较清晰了。博士毕业大概要去做什么,这个博士课题里面想要得到什么样的锻炼,都有较强方向感。所以通常personal meeting都是他主动提出,我只需要在实验方向上告诉他哪个方向成功概率较大,哪个在领域内的Significance较大即可。5 ?0 y: i5 M! y% X2 t Y
2.人际交往很成熟。无论是组间合作或寻求校内其他老师帮助,还是在国际会议作报告,社交,完全不需要我插手。这个优势在组间合作尤为明显,毕竟从未出过学校的孩子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阅历上差很多,人际交往的分寸拿捏的更得体。在实验设备需要维修时,经常需要跟仪器方工程师联系。他解决的速度让我惊讶。我感觉这方面他比我厉害。2 _3 i- R+ ~3 ]7 O! V! R1 T2 D
3.遇到困难很从容,先想如何解决,很少做无用抱怨。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他博士有一门必修课,第一次修的时候没过(拿的c,学校要求b及以上,如果不达标有且仅有一次重修机会)。我侧面跟我同事(以下简称x)了解情况,x说他数学太差,完全跟不上,考试一塌糊涂。但我很了解这个学生,数学虽然谈不上多强,但绝对在这一级学生里面是中上,而且应付那门课绰绰有余。我跟学生聊天,他很坦诚的说他感觉被x针对了,具体原因他也不知道,还开玩笑说可能是跟x聊天时喜欢说几句蹩脚的法语(x是法国人),然后冒犯了x。我问他打算怎么办,他说,没事,他来处理。具体怎么处理的我就没再过问了,总之最后他重修那门课拿了A。( ?: R, I( V7 L4 O5 X
虽然这个学生在天资方面不如我后面的很多学生,科研的“想象力”可能也欠缺一些。但平平稳稳地毕业足够了。而这对ap来说,很重要。特别是第一个学生。/ I& c) U0 a, s
所以回到问题,这个回答下面很多所谓“美本”和“中国小镇做题家”二选一的回答视野过于狭窄,很像学生视角。在ap位置上的人,可以看见的选项要多得多,上面两类人只是众多选项的两个:地理上亚洲的中印日韩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以及越南新老移民,欧洲的北欧西班牙英法德意土耳其以及中亚伊朗等,甚至非洲尼日利亚喀麦隆有时候也有挺天才的孩子。而年龄差距带来的不同就更大了,我上面算是一个例子。我甚至觉得年龄差距有时候要大于不同文化带来的思维和三观差异。尤其是有孩子和没孩子的人,简直天壤之别。
! s n5 T3 u8 T& T6 H这里强烈建议很多从小就待在学校一路读书到博士的学生,有机会可以尝试拓展一下自己的圈子,和有孩子的在读博士接触接触,会有很多启发和收获。- y a \# t4 w# j7 |& a) _
鉴于北美博士学生池巨大的多样性,做ap的第一个博士如果有条件,相比“带好一个博士”,我更倾向于选一个“好带”的,这个“好带”更多指的是更适合你当下处境的(实验条件,项目经费,启动资金,课题难度,tenure评选标准等)。如果博士某些能力比你强,更是个bonus。ap开始科研教学压力比较大,有容易的路,没必要选一个难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