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为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手机依赖问题。“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曾指出:手机依赖的学生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比例最高的一所学校有近七成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相比于城市和县镇,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更为严重。手机依赖使未成年人在身体、学业、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5 X3 \* J( {! N6 ]- n
+ w% D: C6 T8 U
面对城乡学生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这一教育痛点,我们需要转变思维,将堵、疏、引结合起来,帮助未成年人摆脱手机依赖。" a1 v1 F8 \5 o8 D# y0 G: J
* ~$ U2 B/ J) ^8 I6 @4 t$ s3 o“堵”是基础手段。目前网络大数据模型在各类手机APP中被广泛运用,能够精准计算出手机用户的使用偏好并推送相关内容,一些极具娱乐性、刺激性、猎奇性、互动性的内容被推送给未成年人,并占据他们大部分手机使用时间。在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容易影响他们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手机具有私密性强、携带方便、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单纯依靠学生的自制与自觉以摆脱手机依赖显然不太现实。# N0 J( n1 |! f$ A
P3 K+ D# e3 w, @8 ~以“堵”为基础手段,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内容审查,防止一些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的内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学校需依据教育行政部门所出台的相关管理规定和指导方案依时依势制定相应的学校手机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在校期间手机使用的方式与时间,并合理地规定对违反者的处理方式。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要合法、合规地承担起手机使用监督者的职责。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协商使用手机的时间与场合,并严格执行。) [3 _) a) {- T B% R, Y
. {( W$ r' S( I ?' z6 d5 `7 u# i
“疏”是必要方式。从心理与生理发展的角度而言,未成年人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在手机使用问题上采取单纯“堵”的方式,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所谓“疏”就是通过各种柔性的方式方法减少未成年人非必要手机使用行为。
/ {: l6 X6 C' F/ t9 X0 g7 V! z$ Z6 ^) z
未成年人“手机依赖”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学校与家庭生活中缺乏吸引其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且难以获得相应的心理满足感。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需要为未成年人精心设计并创办更具吸引力的校内外、家庭活动,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其上网时间、减轻对手机的依赖。在手机依赖比例更高的农村未成年人群体中,则更要重视“疏”的方式与作用。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制度,让学生有正常休闲娱乐、扩宽知识面的地方,要做好体音美劳等课程设置,让孩子有更多交流互动与表现的机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学校也可组织相应的专题辅导和主题班会等,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论手机使用的问题,进而达到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的效果。教师也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习情况,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与感情。
- t5 Y4 K2 y3 X2 f4 @
" s0 j& x3 c' t. M# C“引”是根本途径。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要转变以往将手机与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的过时观念,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审视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用理性的态度、客观的眼光、合适的手段帮助未成年人克服“手机依赖”。一方面,教育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相关机构设计一批能配合未成年人正常学习与健康成长的手机APP,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活动,扬方便学习之长,避手机依赖之短。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手机使用习惯,并增加其与父母进行良好沟通的方式与途径,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互动,帮助其克服现实人际交往障碍。$ p: ?- D* _: P: G& K+ ]
" [0 O" w6 f ~
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起基本的智能手机和网络内容使用素养,不仅让未成年人在手机使用过程中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影响,更要培养他们正确地利用手机获取生活和学习必需的知识,并理性筛选和评价所获取信息的本领。从教者要将手机管理作为一次教育的机会,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使青少年能成长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公民。8 i% d; e( s* s. f
* }) [4 s& x: k) c* K7 [, u(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8 {1 g2 X/ m* B. E
2 L! ?& a; N1 D9 W: Z- f《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17日第2版 ; q0 ~& p' _1 x
. Y- J5 l3 B! S
作者:赵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