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属于常见人格障碍的一种。
5 W! b" e) {+ R$ d: C7 A, {它带来的不只是累,甚至是惨。5 K- G* @) c! J4 ~6 O* d ^
讨好型人格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剥夺权”。
/ E9 |. g; g: t) R& t, p6 {3 M% ~它像是一个恶意的寄生体,剥夺主体权力,用以满足“讨好他人”带来的安全感。
! U: y+ [% N4 {+ d换言之,它冠冕堂皇地将对方的快乐,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并引导你的思维认为这是对的。" C1 Q9 ~2 ]" y2 i. U
具体表现如下:
) L. O! u( `5 `( M$ T) H) B1、从不拒绝,哪怕是令自己十分为难的事
! B. U8 a( `3 i+ d# S5 }7 V拒绝,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属于一种“索取”行为。
3 R2 O: v# C3 x8 F8 `$ \很奇怪吧?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拒绝他人带来的麻烦,维护自己的权益,通通属于对别人的“索取”范畴。2 d2 k0 X5 z1 ^: C* N
因为在讨好型人格的认知中,“讨好他人”才是本能,才是自己的理所应当——他们认为,拒绝他人,势必会带给对方失望。
% Y7 I1 x9 L- B- p1 W, S宁可让自己失望,也不会让对方失望,所以宁可自己为难,也不会拒绝对方的要求。
2 T) j( ]8 ^! o* B0 J2、强烈的自责感和愧疚感,对他人的情绪过分在意1 E t4 t, j. l$ h2 }4 B) F
讨好型人格通常伴有极高的共情能力,但可悲的是,这种共情能力并非来自天赋,而来自后天养成。
, O3 ?% ~# x0 o$ s$ X他们习惯了看人脸色,警惕对方的情绪,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 k3 q/ }- e8 v6 M+ _所以,讨好型人格总是能第一时间发觉他人的情绪变化,并感到压迫感和愧疚感。
5 A) y; v8 r G* E! e. a5 @$ n' n3、不敢表现负面情绪和不满,更不敢提要求) _8 @+ M7 r* g% U, h
在他们全盘接受他人的要求的同时,他们从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4 ~7 P. O- ?( \2 k
在人际关系中,讨好型人格更倾向于容忍和退步,对对方的棱角和缺点敢怒不敢言。
]1 z* g# m/ ]4 ^% u7 m6 B这点在恋爱中更甚,她们时常会因此“宠坏”对方,因为对方在此过程中能提出任何要求,且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 W# k$ y7 V4 K ?+ R5 N7 v
" g% D( V% r9 {- }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深层驱动力,是“缺乏认同感”。5 K7 i: ?& v' n. Y! F6 Z4 H( Z( L: V
. t7 _0 D: \ A
因为缺乏认同,所以只能用尽全力地讨好和迎合他人,并在他人的感谢和夸奖中,获得极大满足。
$ z/ @: I+ Z, b; F对于认同感的追逐和执念,大过他们的自身感受。
) C; x' N( e/ ~' g那么,是什么会让一个人从骨子里缺乏认同感,以至于形成人格障碍的程度呢?! x& {. T7 Y8 \; ^7 A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5 a. h: M/ @; O) R3 I+ K4 S* X& a1、经常被信任的人贬低和诋毁
4 `$ _, `; _: b一个人在自己真正信任的人面前,是缺乏抵抗力和思考力的。- d& u9 T) N- e- u. j
一个萍水相逢的路人诋毁你,你的第一反应是抵抗。你会觉得他有问题,他不了解你,他懂个屁,然后当个笑话就过去了;( @9 e' \& M# |
但如果是你至亲或最爱的人诋毁你,你的第一反应是诧异和伤心,是急切地自我解释和不间断地自我怀疑。+ C( |. y$ f& N, `0 _$ e9 l
这种自我怀疑,会随着每一次指责而根深蒂固,继而形成自我认知。
& ~ a! Z( K4 B" ~ T. b1 J你会觉得自己很差,不被认可,稍有不慎,就会被人讨厌。
& Q) ]/ d: I3 M当这种紧迫感成为常态,就会改变你与人交往时的心态。- D9 ^; R/ o$ m# @, S5 X
2、证明自己的方式,只有“讨好”一种
; k& R8 w4 z, w% h! u. p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会步入第二个阶段:挣扎。/ \8 N9 m2 ~. n2 v, _' T
他会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征服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于是,他会第一次尝试“讨好”。; p9 w+ P8 J7 Y2 C3 k5 t
他会变得尽量小心翼翼,努力完美,隐忍又克制。唯独这一切的努力,目的不是“取悦自己”,而是“取悦他人”。
: D# F* ~9 Y" k4 h取悦他人后,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取一点甜头,用来弥补自己渴望被认可的无底洞。
2 m# m1 @$ C1 ?1 E3 o. W3、原生家庭缺爱,导致自我接纳度低
" M' R f4 ~$ Z' I, [; I5 |3 W还有一种间接性的诋毁,叫做“不爱”。
$ [ s" H8 G' q5 U在一个小孩在最需要被父母关怀和温暖的意识建立阶段,得到的却是冷漠和忽视。9 u1 ~' J- K, _; o5 z
那么,他会感到自己是不被爱的,但他不会责怪父母,他只会责怪自己,不值得被爱。6 f6 J4 l% ^2 Q. s |- p* @9 {
4、错误的教育方式
/ e& ]% d! B5 i6 u中国式家长普遍有一套独有的教育方式,叫做“奖惩机制”。( \) v9 l" d. b* q8 r4 _, d( m$ J# j
你表现得好,我奖励你;但你表现得差,就惩罚你。
" s* f) M1 v& r& r1 q对于自我意识尚未建立,精神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而言,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完全跟着父母的“奖惩机制”走。0 w g- U- \; v3 R0 q0 w& A
而这种奖惩机制的标准,往往是父母以私人角度制定的。2 ?: m2 {7 q% x5 q2 @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真正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们是否善良、健康、有创造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听话、懂事、无脑跟从。
5 I/ q3 |& P t这就导致,儿童只有在“讨好”父母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甜头,甚至才能感觉到被爱。1 L. E A$ d: F/ B, y
于是,“讨好”在原生家庭中,成为一种可悲又安全的生存方式。
p- @1 l q' r* s( d" o所以,讨好型人格不仅是累。
. ^) \' s8 Y- f/ ~1 H0 m, j& @# E0 J. f因为在讨好的面具下,更是隐藏着强烈对自我的不接纳,和对他人攻击的恐惧。- L1 ]9 i- e+ c" Q+ H
恐惧到了在任何人面前,都习惯先俯身求和的地步。, S+ e7 o% X& l" m( h3 Z( n
<hr/>
% z% \0 j% q6 o' g1 w- @' p0 ~! x1 C我是 @深刻如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歇尔博士书籍《非暴力沟通·两性篇》《非暴力沟通·情绪篇》译者/校译者,知乎百万收藏创作者,愿意分享我的态度~( f4 O9 M8 r6 K2 c5 _* _9 i
8 g, d0 `) X) E; a6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