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的书,多数是谈“怎么教”的,这次我带着困惑翻开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想明白“为什么教”。' R! c9 h+ i7 V& g; J
" t" s* m# m/ n! V% ~4 D9 o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常常是“惰性观念”,也就是没有经过运用和测试的思想。怀特海在书中列举了数学课的案例:学生根据教材,学会了解二次方程,却不明白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他认为,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R/ }# T G/ z0 p* V+ C
& D( j; R: O3 q学生的思维状态参差不齐,非常考验教师的教育艺术,我们要明白“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过程,需要耐心,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遵循“以小见大”。比如,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通向未来世界的窗口。读《纪念白求恩》,学生看到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读《伟大的悲剧》,学生发现了失败者身上闪现的光辉;读《太空一日》,学生感受到航天事业开拓者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发展遵循“见微知著”,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小我”变成“大我”,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自我发展。! X, b" `* [7 T- b+ [
0 z& M! i* {$ O
如何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怀特海认为,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自己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深刻认识。作者先从“思想的条理”谈起,对思想结构的领会能力,“既有对通盘棋的辨别力,又能看到一组思想与另一组思想之间的关系”;对“思想的美”的领悟则是“对风格的鉴赏”,一种审美感可以帮你直奔目标、实现目标、预见结果、增添力量,而风格是专业化学习的结果;关于“思想的力量”,作者认为在风格之上、知识之上。
5 c$ T- g' l. C7 B* W. K( @, b1 N8 r( @8 w7 A$ j4 R1 g' J6 C! v
怀特海对教育的阐述有一点让我印象最深:“说到智力的发展,我要用浪漫阶段、精审阶段和贯通阶段来描述这一过程。”. W; W! f( i- \% P) Y' O
) x2 U( y4 S, t+ E9 I* f- J: ^
教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严肃或温和的,偶尔会有幽默的一面,难道教育还可以是“浪漫”的?怀特海的解释是,浪漫阶段就是领悟阶段,这一阶段的知识系统是零打碎敲地被创造出来的,其情感本质是兴奋的;精审阶段是对知识的一次增补,是“对浪漫阶段的一般内容作出揭示和分析”;贯通阶段是在补充分类概念和相关技能后,“以精审训练为目标所得的成就”,是对浪漫的回归。三个阶段互相依存,彼此循环。
+ m# l7 B# ~. |5 d3 P( }! g
. k1 M+ N8 X8 D% V- a我想起此前读过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他认为“一次完整的思维”包含着归纳和演绎两种运动。那么,怀特海所言“教育的节奏”能否理解为智力发展在人生的归纳与演绎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学生的学习是不是也遵循这样的规律?7 e# @( l' ?1 t: e* t
3 Q; e7 J" f2 H- a! _
如果用三阶段的理论审视日常教育教学可以发现,我们往往在精审阶段用力过多,但是因为学生在浪漫阶段储备不足,也就难以到达贯通的层面。所以,教师还是从浪漫阶段入手吧,为学生播撒智慧的种子并精心呵护,使其心智依规律成长成熟。
% Y$ C% m' l' R9 r* W9 O
; g4 K( ^. j% b% d2 ]1 A(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
( L% @2 q( S" g3 D
! \% m( f d! F. A1 U& f2 r《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08日第9版 / n o1 ?* Z( Y4 X: g5 j! t9 w
( e0 M8 F" w2 x8 A
作者:曹 静 |